作者小蜜蜂
本文由“忆那年的风”头条首发
小小故事欢迎分享
书接上文: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似乎有些道理。就拿妹妹来说,她很小的时候就能发现商机,然后居然还能有胆量去做。所以现在她能注册一家小公司,管理百十号人(不算临时工)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讲讲妹妹的趣事。
从小我和妹妹性格截然不同,我喜欢静,她喜欢动,她一天淘地像个男孩,上树抓鸟、下水摸鱼、和两三个男孩约架。很多男孩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干过......母亲说妹妹没出生时就特活泼,搞的母亲误会她是个胖小子,否则绝不能让她出生来占用一个生育指标。(那时候一对夫妻只许生一对孩子,弟弟是超生的)
记得有一年乡里举办运动会,全乡十三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全部参加,另外还有附近的农民可以自行组成社会组加入其中一起比赛。在那个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人们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学校的运动会就是全民运动会。一场全民运动会是所有乡亲们每年盼望的大型活动,是一场盛会。运动会三天,每天会场都是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就连正式运动会之前不成熟的走位彩排和比较松散的闭幕式相亲们都不会放过。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会阻挡他们的热情。
人多了自然要消费,数不尽的。小商小贩点缀在会场的最外层。买着孩子们喜欢的各色的小零食、各样的玩具实在是诱人。母亲看我们可怜巴巴的,一狠心给了我们三个两角钱(真的不多,就是当年也不是很多)而且允许我们全部花掉呢。那年弟弟才两岁,我和妹妹自然舍不得把钱自己消费掉,那是必须要给弟弟买东西的。
现在的孩子爱吃独食,那是因为父母欠孩子一个姐妹兄弟。在那个年代大孩子都会照顾年幼的小孩子,是心甘情愿的。但是两角钱真的有点少了,我是个腼腆的人,看着妹妹牵着弟到处打听价格,我都不好意思跟在旁边走。妹妹到信心十足,弟弟也很开心,手里有钱了吗,打听价格是买东西的前奏吗,看妹妹骄傲的样子,把顾客就是上帝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买可是我们没相中哦。
到散场回家的时候,弟弟手里居然拿个棒棒冰,正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吸吮着。母亲很是惊讶!妹妹说,要散场了,见卖东西的阿姨就剩一个棒棒冰,她一商量就卖给她了。弟弟还说他们还买了五分钱的瓜子,两块泡泡糖呢。弟弟的小衣服兜里还有两张叠得整齐的糖纸,宝贝的很。看来买来的东西是真有的。
两角钱就让妹妹找到了大采购的感觉。哇塞,妹可真是会见机行事精打细算的主啊,母亲都惊讶得合不上嘴了。
第二天,妹妹起得很早(平时她很贪睡的),她把过年吃剩下的三斤瓜子找了出来,央求母亲给她炒熟。母亲猜度她大约要拿着去会场吃吧,因为母亲知道前一天的五分钱瓜子我和妹妹一粒都没舍得吃,吃就吃吧,留久了就喂了老鼠也不一定,不如给孩子们解解馋。没想到妹又找来一个父亲的酒杯仔细刷好和瓜子一起盛放在一个布兜里(哈!布兜不知道晚上她啥时候洗的,洗的一点都不干净,比没洗强),她居然是要去卖,她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啊,唯一壮胆的是有个两岁的小跟班,嗬!这种事我是不会参与的,那多丢人啊。我宁可没零钱憋着、馋着,也不会像妹妹那样去抓住商机! 妹妹临走还叠了一点纸塞在杯子底,她说卖瓜子的阿姨都塞纸了...看来花光两角钱的同时妹还做了市场调研。这两角钱花得值啊。
这天生意不错,除了给弟弟买小吃花掉的(做跟班要有报酬吗,而且要及时兑现)还剩了几元钱回来,算是小赚一笔。第三天家里不再有瓜子,她就让母亲给她炒了爆米花,虽然没卖完,但是也是有销量的。人们也真奇怪,玉米家家都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在家里自己不炒来吃,偏要花钱买来才觉得香。
这十几元钱作为第一桶金并不多,却打开了妹妹的经商之门。到了九月份我家的葡萄陆续成熟上市了,母亲晚上忙着抓偷葡萄贼白天忙着卖葡萄一天不亦乐乎。晚上母亲数钱,妹一定要凑过去看到完。眼睛叽里咕噜的不知道小脑袋想些什么。
一天 母亲在乡里蹲摊,刚蹲不一会,突然听见两个人议论:
“这葡萄挺好啊”
“别买她的葡萄,两块五太贵,北边有个小孩论串卖,两元一串,足有两三斤”
咋还有同行啦,明明就我一家种葡萄的。母亲急了:
“卖葡萄的在哪里啊?我的葡萄不贵啊......”
“就在学校对面有个小孩卖的...”
天杀的,那可不是我家,我家吗!
母亲急匆匆赶了回来,只见妹妹用一个白色的饭盆盛着十来串巨峰葡萄,正摆在路边售卖。真是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就妹妹这小摊,居然也有顾客。此时妹妹忙着招呼生意,竟然没发现母亲到了眼前。
“哎呀,阿姨,可甜了,你尝尝 快买吧...”
“你这葡萄一串两元,一串几斤啊”母亲问到。妹妹一抬头看见母亲愤怒的脸,拔腿就跑...她把母亲不舍得卖得最好的几串都给剪了,要不是母亲及时回来止损,这几串最好的葡萄就全赔了!
经过母亲的教育,妹妹的葡萄生意算是黄了,但是经商念头却越来越强烈,后来她一有空就主动去市场帮母亲看摊卖完葡萄,还帮母亲卖地里吃不完的蔬菜。她成了我们当地市场最小的一个小商贩。
(待续)
小小故事,欢迎分享。
202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