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天,一位老农拜访王阳明,说他家里有一块地,位置很不错,现在家里遇到了困难,看看阳明先生能否出钱买下这块地。阳明先生说:“这块地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卖的,你会贱卖掉,我怎么能乘人之危,占你的便宜呢?”就没有答应老农的请求,赠送了老农一些银两后,让老农回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带领学生到郊外踏青游学。路过一片庄田,看到此处风景秀美,景色宜人,感慨地说:“如果能在此地居住多好啊!”他的一名学生说:“这块地是前段时间那位老农要卖给你的那块地。”王阳明遗憾地说:“那时候买下多好啊。”刚说完,阳明先生立刻感觉不对。随后一直闭口不言。直到日落黄昏,郊外游学结束。阳明先生才徐徐吐了口气说:“我终于格掉了私欲。”这时,一旁的学生才问:“老师,你从上午到黄昏一直不说话,是为何?”阳明先生缓缓地说:“我初时感到没买那块地很后悔。这就是私欲的念头。这个私欲的念头一起来,我就要立刻把它克制掉。我不说话,是在格,用了一整天终于把自己的私欲克制掉了。”
用阳明的四句教来分析这个故事:王阳明和弟子在山间游玩,心境何等坦荡没有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知他那个土地曾是老农想卖给他的那块时,王阳明马上就起了懊悔之心: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动了心思后,王阳明的良知感觉到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所以知善知恶是良知。之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格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恶”,所以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王阳明研究不深的话,他真是太可爱了。实际上阳明先生真不是个靠谱的学者。老农卖地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是普遍现象。他的水平只是从道德层面上觉得不应该乘人之危占老农的便宜。对于抑制土地兼并的深层次问题居然没有感受也没有一点深入的思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心》,“良知”在孟子的思想里是为人的底线,不思考就知道的东西,成为圣贤是要放大这种良知。但到了王阳明的这里还要“致”才能发现良知,苦思冥想了一天,可见明代中后期社会信仰危机已经很严重了。格物在传统儒家里是儒者下学上达,日用起居的重要的功课,到了阳明那里只是为了判断是非,反正他格了七天七夜也看不出竹子里面有什么道理(这久越南人倒是提出了竹子外交,具体内涵是:竹子扎根于大地,体现越南外交始终以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竹子能在各种土壤中生存,代表着越南外交要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条件;竹根细密且相互缠绕,寓意着越南外交需要以内部高度团结为前提。“扎根大地说”意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越南外交的根本宗旨,避免因错误认知而对外交乃至对党和政府产生误解;“适应环境说”是要向民众说明越南外交面临各种复杂形势,极其不易;“竹根缠绕说”则是希望民众与政府团结,共同促进越南外交)。
现代管理学研究提出竹子定律:即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涨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就涨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扎进了土壤里面延伸了数百平米。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的过程是,前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蓄势待发,等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受到启发,人们还发现了启发人厚积薄发,坚持不懈的荷花定律,金蝉定律。真是“一草一木蕴含至理”。
所以我真的不能想象阳明先生可以不秉承中华传统“一草一木总关情”的境界,“博观约取”,读书明理,好学笃行的治学精神,真的会有多少本事能够做到“三不朽”。只因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就什么都不用外求,靠自己想想就可以悟道成为圣贤。看来这个圣贤的门槛真的不高。
就此打住,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