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记忆里,总会有那么一个少年,或惊艳了时光,或温柔了岁月。哪怕他已经不在你的身旁,但他在你身上总会留下时光的记忆。在经年之后,你总会在某个时刻想起他……
前几天看《陪你一起好好吃饭》,对职场“打工人”苏可岚而感动到了,无论多忙,无论生活多难,都要为自己准备一份好好的一餐,感觉吃了饭,才有力气面对明天的生活。
我很认同她的观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让工作成为自己的全部生活”。所以在她眼中,吃饭是重要的、具有仪式感的生活要素。即使在父亲离世后,她分外珍惜与患病的母亲一起吃晚饭的机会,身在职场,她也常常为同事准备晚饭和小食。
但是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好好吃过饭了,喜欢电台和配音,下班后就去做自己喜欢的电台,深夜两三点才发现自己没有吃晚饭,早上一大早上班,早餐也是糊弄过去。
我突然想起,那个让我“好好吃饭”的少年。记忆里车铃响,温热的酱肉包子,香醇的豆浆……还有那句“肯定又没吃饭吧!”
我和李想是同桌,小学和初中都是,我们家也只隔了一条街。从小到大,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性格好,家境好。我就不一样,学习一般,却喜欢看小说,每天晚上偷偷摸摸躲在被窝里看,第二天总是顶着两个黑眼圈,匆匆往学校赶。
有一次赶得太急,低血糖犯了,整个早上都趴在桌子上,结果第二天,一到学校,桌子底下有两个酱肉包子和暖暖的豆浆。他说“顺便,你赶紧去外边儿吃吧,老班快来了。”他收获了我看恩人的目光,从此以后他就是我亲兄弟。
从那以后,早餐一直持续到了中考结束,李想去了市里最好的高中,而我离中考线都还差几分。在父母小心翼翼的目光下,我决定痛定思痛,丢了所有的小说,抱着箱子回去复读。
复读的日子里,压力很大,感觉自己一夜之间突然长大,跟自己同届的人都已经在自己心怡的学校,但自己复读的信心并不大,父母的目光,学业的压力,总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我经常跟“兄弟”打电话,向他哭诉,他总是给我加油打气,告诉我要好好吃饭。
一年很快过去,庆幸自己考得还不错,虽然没有去到他的地方,但还是去了一群不错的高中,在哪里,我认识了新的同桌,交了新的朋友,随着学业的繁重,跟李想的联系也慢慢少了。
“好好吃饭”这个习惯在工作之后,慢慢已经不能保持了,但可能受他的影响,自己变的喜欢做饭,喜欢在空闲的时候,买自己喜欢的食材,花上一两个小时,做出美味的食物。吃上这样一顿,感觉自己一天的疲惫都被治愈。
我甚至想过,以后我的丈夫可以不是个浪漫的人,可以不会经常买花送礼物给我,但他一定要会做饭。
我们会一起逛市场,挑新鲜的蔬菜水果,买肥瘦刚好的排骨、牛肉。他在家没事的时候,也会研究新菜式,在反复钻研试错,直至对口感满意了,再做给我吃。会在我快下班时发信息告诉我:下班告诉我,我起菜……
我始终觉得,亲临厨房,看着在锅里翻滚的菜肴;才是平常岁月里,最稀松平常、也最能透着温暖浓香的事情。
哪怕只是煮一锅面条,扔两棵小油菜;或者蒸一碗鸡蛋羹,再滴几滴酱油、香油……
不爱吃咸,就少放几粒盐,胃不够好,就少放些油。
吃上一口,就能沉浸在足以治愈自己的温柔情绪中。
有句话说,三寸厨房,人间天堂;
我更觉得这一小片天地,是幸福的最后堡垒。
“好好吃饭”这件事,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意义;消解愁绪、享受生活、珍惜当下……
被隐在厨房烟火里的人,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生存;不悲戚,不软弱,更不失体面
也许我们都忙着赶路,所以行色匆匆,来不及吃好每一餐饭;
也许忘记了最大也最简单的幸福感,正是来源于吃饱穿暖、好眠好梦。
如果可以,愿你只吃甜头不吃苦。
如果生活针锋以对,我想让你知道;粥饼肉菜、汤饭粉面,都要比咖啡、酒精,更能治愈辗转反侧的你。
祝福大家,中秋快乐,月圆人更圆!
我是桑榆,创作不易,请帮我点点关注,点点赞[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