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唻!,戗——菜——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身着灰色旧衣服,头上戴着一个草帽,腰围一个破围裙,黑色裤子,肩上还搭一个汗巾,足穿一双破鞋,鞋沿上还有一条小线绳,在脚脖上系着。只见他一手扶着肩上一个小板凳,板凳上一角有一个固定的沙轮,下有脚踏板。沙轮的作用是,先打磨一下特别钝的刀具之类锋口,有了锋口后才进行细磨。另一头有一小磨石固定着,还挂着一个布搭链,褡裢袋鼓鼓囊囊的,他一边走一边吆喝着。
当走到我们家那个胡同时,一个中年妇女从一家院门出来,她手里拿着一把剪刀走了过来。
我的母亲从亲戚家回来了,她看到修刀匠在胡同口,冲修匠说道:“修刀的,我家那把菜刀钝了,得磨磨!”
“好,把刀拿来,让我打磨打磨修一下!”母亲就进了巷子。
一会儿,母亲把我家那把菜刀拎来了,到修刀匠身边把我家好把钝菜刀给了修刀匠,我在母亲身边观察着。修刀匠接过刀细细端详了一会儿,把刀放在板凳上。只见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支旱烟袋,一手握着烟管,一手捏住烟袋底拧捏了一下,就抽出烟袋管,烟袋锅里已经满满的烟丝了。他又从口袋里取出一合火柴,取出一支火柴,在火柴盒侧面一划,“哧啦”火苗一闪着了,越着越大。他拿着燃着的火苗放到烟锅上。只见他两腮一陷就是两个小窝,然后,又见他的嘴鼓了个圆,锅前火星一闪一闪。点着了后,扔掉燃尽的火柴梗,嘴鼓了一下,猛地一张,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股浓浓的白烟从他嘴里喷了出来,有的还从他的鼻孔里出来,他又重复了这样的动作。他在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一边抽一边继续端详着我家的那把菜刀。
他抽了一阵烟后,就拿着烟杆,把烟袋锅在自己的鞋上嗙嗙的磕,烟灰立刻从烟锅中散了出来。然后,他把烟杆在垂着细绳上绕了几下,就把烟袋放进口袋里了。
他拿起我家那把菜刀,先放在磨石上。放好之后,双手平按着刀背开始一下、两下、三下……!开始磨刀了。只见他很认真专心的样子在磨着,刚开始是一下一下慢慢地磨,后来越来越快,只见他双臂在不停地晃动,从磨石上传出哧啦哧啦声……!。
一会儿,又换了一下刀面接着再磨,这样不停地磨呀磨呀。磨刀匠在我们家胡同口忙碌着,渐渐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他磨了一会儿,停了下来,端详着刚刚磨出的刀刃。端详了一会儿,就伸出大指在刀的侧面轻轻蹭着,然后到不远处的菜市场的地上捡了几片蔬菜。
他拿起一块白罗卜头,放在板凳上握好刀把,就开始切白罗卜。菜刀在他的手中上下压切着,传出卡哧卡哧清脆清脆的切菜声。切完白罗卜,又拿过一块红罗卜头,又切了起来,也很利索地切完了。
切完了青菜后,把刀给了我的母亲。我母亲也和他一样切这些白罗卜和胡罗卜之类的蔬菜。很利索地切完,母亲很是满意。母亲又指出了一些不足后又给了他,他又在磨上轻轻地磨了一阵。最后又试切了几下,比刚才更锋利了,他又让我母亲试试。果然比刚才更锋利了,母亲很是高兴。“不能再磨了,再磨的话刀刃会磨掉的,这样等于白磨!”修刀匠对我母亲说道。母亲接过刀,从口袋里取出几毛钱给了磨刀匠,就转身回家了,我仍在这儿继续看热闹。
渐渐接近傍晚,太阳慢慢地向西落,胡同处各家房顶的烟囱冒出缕缕的青烟。晚饭时间已经到了,磨刀匠正打算收拾东西回家。这时,胡同口处一家门开了,一位老太娘端着一碗饭过来,她走到磨刀匠身边:“磨刀的,吃饭吧!你为我们这儿的人修磨了剪子和刀,很辛苦了,吃碗饭暧和暧和身子!”磨刀匠感激地说:“谢谢大嫂,我还是回家吃算了。”老大娘见他不吃,就说道:“吃吧!没关系!”。“磨刀的没事,吃吧!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意!”围观的人也对修刀匠说道。匠人感激地接过了碗,围观的人也纷纷回家吃晚饭。不久,有几个老头和中年人还端着饭碗出来,有蹲在门口、有的立着看,有搬把小凳子坐自家门口,他们都在一边吃饭一边和磨刀匠聊着天。匠人吃完饭,收拾完工具,把板凳往肩上一搭,就走向回家的路,一边走仍一边吆喝着:“磨剪子唻!,戗菜刀!……!”。
晚霞照在人们的身上;照在各家房顶上的一层层瓦砾上和那房顶脊上两端的怪兽头上;照在胡同口各家大院大门上;照在地面上大石头上;照在人们的脸上;照在磨刀具的那个板凳上;照在磨刀匠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晚霞照红了这儿的一切的一切!……。
作者简介:
原名张晓武 ,男 ,1973年12月11日生于河南省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现居宜阳县城关镇,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宜阳县作家协会理事。爱好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得奖,并发表各类文学期刊中。2008年---2009年完成一部童话小说《当当》,2010年完成童话小说《丁丁侦探所》,待出版。2012年——2013年和朋友合编写《中国的神话故事》,2014年——2017年编写《宜阳县莲庄镇志》,2017年收集全唐诗文集《洛阳诗文》,2018——2020年整编《我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