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12天,人们因十四运盛会相聚在三秦大地、古城西安。赛场内外,拼搏与努力、欢呼与呐喊、奉献与付出、热情与周到……每一位十四运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都留下了属于千年古都的最美回忆。
体坛“大咖”:
这届全运会,“么麻达”!
本届全运会与往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与因疫情推迟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相继举办,在这个“体育大年”中,众多体坛明星借助接踵而至的两届盛会和愈发通畅快捷的网络传播,成为了“顶流”和“大咖”,而他们对于陕西全运会的评价都非常高。
“亚洲飞人”苏炳添在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内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体育迷的心。而在“古城福地”第一次站上全运会男子100米赛跑的最高领奖台后,这位广东田径名将激动地表示:“参加了四届全运会,我终于在西安圆梦了!有2万人来关注田径比赛,西安的观众很棒、很热情!”
十四运会“六金王”汪顺是西安奥体中心游泳馆中的“万人迷”,他对本届全运会也给出了极高地评价:“在西安比赛的气氛非常棒,本次全运会从各方面,都是我比过得最好的综合性赛事!”更多的参赛选手们想对组织赛事的陕西人表达感激之情。女子撑杆跳冠军李玲就表示:“我想感谢参与十四运会的所有人,有了这么多人的付出,我们才能有这么好的比赛。”
在西安夺得体操女子自由操金牌的广东小将欧钰珊笑着说道:“这届全运会办得非常好,没毛病。等等,应该说 ‘么麻达’!”
裁判、志愿者:
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
正如金牌选手李玲所言,十四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众多工作人员、裁判员、志愿者和赛事组织和新闻服务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而每一份付出的背后,都凝聚着西安人团结的力量。本届全运会共有4189名裁判员参与了执裁工作,其中不少是西安人。十四运会田径项目田赛国际级裁判员董林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虽然已参加多个国际大赛的执裁工作,但终于能在家门口为全运会担任裁判,董林直言:“确实等了很久,也付出了很多。”亲眼见证了十四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董林最大的感受就是城市的进步与发展,“这届全运会帮助西安提高了裁判队伍的整体水平,意义很大。”
十四运会田径项目竞委会综合协调处处长王伟强自今年3月起率领团队筹备赛事组织保障工作,9月15日圣火点燃的那一刻,他心潮澎湃:“半年多来,通过密集的工作亲身参与十四运会,虽历经千辛万苦,但过程顺利,感受也非常深刻。很多运动员在西安奥体中心创造了佳绩,我们也受到了各方好评,一切都很值得!”
本届全运会共有15万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小秦宝”们用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各方赞赏,也展现着西安的青春力量。全运村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运动员村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程婉茹动情地表示:“为了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我们历经了两年的筹备。大多数志愿者都是‘00’后,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韧劲让所有人深受感动。”依依惜别中,程婉茹告诉同学们“不说再见,因为西安青春永驻!”
媒体人、观众:
不说再见,常来长安!
“陕西全运会比东京奥运会的组织筹办好太多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体育青少节目中心、十四运会田径项目电视转播总导演林一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而十四运会组委会所做的工作,令林一鹏留下了深刻印象:“西安人做事很细致,为我们设备搭建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西安奥体中心从开幕式到比赛场地转场创下了记录,我们在加班加点中,和西安团队合作非常愉快,也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林一鹏说,在十四运会举办期间,得到了很多西安人的大力帮助,他们的笑脸让他印象深刻。离开古城前,他与在西安结交的同行、友人许下约定——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全运会的成功,当然还离不开观众和体育迷的支持和肯定。本届全运会多场赛事 “一票难求”,西安人民的热情不仅让运动员、教练员们感到惊喜,也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在田径项目最后一个比赛日中,记者遇到了从北京和山东专程来到西安观看十四运会比赛的两位观众宿瑞、葛雪丽,她们均是第一次来到西安,而舒心愉快地观赛体验给她们留下了“今年秋天最好”的回忆。她们说,西安是一座历史与现代相互融合、古老与年轻相互碰撞的城市,“尽管行程短暂,但我们已经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奇特和魔力。尤其在这么棒的场馆和这么多观众一起为运动员们欢呼呐喊,机会非常难得,感谢西安!”最真实的感受,来自最深刻的感动。十四运会的精彩圆满,定格在所有人心中。祝福西安,不说再见!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克 靳鹏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翟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