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现在九十几岁的高龄,仍在关键时刻建言献策。去年关于强子对撞机展开讨论,强烈反对目前的情况下在中国建强子对撞机。杨振宁大名鼎鼎,在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还有几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而且其他人在他工作基础上又产出几个诺贝尔奖,杨振宁是物理学界大神级的人物,他的成就可以顶级物理学家前十的位置。
杨振宁与李政道是华人的骄傲,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问题来由
杨振宁与李政道之间的恩怨纠葛,一是关于文章的署名问题,谁排第一,谁排二,另一个是诺贝尔奖谁的贡献大。杨振宁与李政道曾经亲密无意,发现宇称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后关系恶化,原因有二。杨振宁先于李政道到美国,在一老师那读博士二年,而李政道读大二,他们是西南联大的校友,彼此熟悉,是吴大猷的学生,师兄弟。李一到美国先找的杨振宁,李政道在杨的帮助下,四年拿下博士学位,杨振宁给予李政道很多帮助,他毕业后帮他找工作,介绍他去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后又推荐他去伯克利做访问学者,都不顺利,最后杨振宁邀请李政道到他所在的高等研究院工作,做自己的同事。
杨振宁与李政道
论文之争
论文署名先后顺序之争。杨李二人13年共合作37篇论文,只有杨李二人的23篇,余下14篇是多人合作的。这23篇李政道排前面的22篇,杨振宁排前面的1篇。李政道的说法是杨振宁跑来找他,希望自己名字排在前面,因为杨比李大四岁,李勉强同意,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改为按国际惯例署名。杨振宁的说法是李是他的小兄弟,毕业后一直不顺,他很愿意帮助李。虽然两人因此闹的不愉快,但私下里他们还是很好的朋友。诺贝尔奖贡献之争
1957年,两人因宇称不守恒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纽约客》发表了一篇《宇称的问题(A Question of Parity)》,文章作者杰里米 (Bernsttein),从前是杨李在高等研究院的同事,他后来和李政道走的近,这篇文章暗示,诺贝尔奖是李政道提出思路,需要人帮忙才来找杨,也就是杨是辅助作用。文章写好后,《纽约客》让奥本海默和杨振宁校稿,杨振宁看后感觉样稿不妥,奥本海默是他们两人的老领导,建议此文章不要发。而作者提前把稿费给花掉,这篇稿不得不发。最后导致杨李二人关系决裂。到底这个功劳应该归谁,还有好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小张是学生物的博士,他的导师是个明星教授,小张来了之后,导师给他一个指定的方向,小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设想的和实际不符,小张设计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做成一个特别漂亮的实验,提出一个新颖的结论。导师非常高兴,他们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小张心想自己一手就是扬名立万,但是他慢慢发现,这份功劳并没有算在自己的头上。每次开会,虽然导师报告也提小张的名字,可是人们讨论的时候都说是导师的发现媒体采访导师也侃侃而谈。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明明你出了很多力,最后功劳归到别人的头上。有个人对诺贝尔奖的文章做了研究,可以准确预测出获奖文章一大串署名上谁能获奖。他的依据是论文对你来说不应该是孤立的,你应该之前和之后在这个领域中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你不但拥有这篇论文,而且还拥有这个领域、课题。这个成果不是来自业务表现,而是来自社会的感知。iPhone是乔布斯发明的?特斯拉电动车是马斯克发明的吗?社会并不在这些。时至今日, 除李杨本人外, 学术界早已无人关心李杨那些工作中谁的贡献更大。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当事人争得头破血流, 在别人眼里除了看到两张流血的脸以外, 根本就无足轻重据说当时写当时写《宇称的问题》时Bernstein采访了双方当事人,采访李的次数多一些,如果中间有偏偏颇之处,杨是有机会阐述自己观点的。此后两人决裂,再无人能采访双方,他们各自的辩解是各自的书。1. Bernstein 发表 "A Question of Parity" (1962)2. 杨出版《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1983)3. 李发表《Broken Parity》和《Reminiscences》(1986)4. 江才健出版《杨振宁传》(2002)5.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发表李的答记者问 (2003)后来的李政道传也对此事做了辩解。
1971年,周总理请杨振宁吃饭,说听说你和李政道关系不睦,杨说是,周总理没有再下问。也有说他们的夫人之间有矛盾。2002年台湾发表《杨振宁传》,李政道买了好多本,每本夹一封信,说歪曲事实,这本书在大陆没有出版。后来杨振宁被记者采访时说,诺贝尔奖有积极下面意义,有相当多的合作者,最后都分道扬镳,面对巨大荣誉和金钱面前,都不平静了。杨李都没过这一关。
其实当年诺奖谁的贡献大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几十年谁在此领域做的贡献大,相对于李政道,杨振宁取得的成就更大,成果更多,杨振宁除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还有与他学生合作的“杨-米尔斯方程”,很多人在他的工作基础上发现新的粒子,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撬动了一大批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回到中国,改回国籍,帮助清华大学建立顶级实验室,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近几年大家并不关心杨的成果,而是他与年轻妻子翁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