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基因编辑技术去除病变细胞?量子纠缠未来能否实现超光速通信?今天的张江科学会堂,“问题”格外多。这些问题来自“天问杯”学生好问题征集活动,以悬挂、光影和展板形式出现在公众眼前,体现了挖掘儿童和青少年好奇心、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价值。
今天下午,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在张江科学会堂启动,围绕“问号串联梦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长”的主题,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与来四位同学对话,用亲身经历诉说从叩击科学的大门,到将生活中的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到在失败与创新突破中成长的生动故事。
“我的科创路就是被无数问号牵引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褚诗语分享了她的故事。为了验证鱼是否真的只有7秒记忆,她设计了人生第一个对照实验:在鱼缸中训练金鱼根据灯光提示获取食物。实验数据显示,金鱼能记住提示长达7天。
问题“潜伏”在我们身边。当褚诗语在河边发现一只悠然踱步的白鹭时,她突然想问,为什么城市里看不到它们?这个疑问让她开启了《城市鸟类回归原因初探》,后来她又完成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调查研究》和《2023春季上海地区鸟撞现象调查研究》。
古筝为什么会“跳码”呢?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八年级陆熠的科学之路,就从这个问题开始。为了清楚这个问题,她开启了《古筝“弦-码系统”在演奏及调音时的力学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新问题又来了——琴码与琴板的贴合状态会对古筝音色产生影响吗?于是陆熠又开启了课题《古筝音色定量化分析和一种琴码改进方案》。
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左一)与来四位同学对话。
“刚开始做项目时,我才六年级,还没学过物理,数学基础也比较薄弱。我自学了部分初高中的物理和理论力学的知识,为了快速地处理实验数据,我自学了Excel和Origin并运用公式实现数据全自动计算。为此我也被指导老师戏称为‘人机’,就是人形机器的意思。”陆熠说。
白响恩为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挑战问题的孩子们点赞。她也曾遭遇“雪龙”号被卡在冰脊无法动弹的意外,也曾失足跌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也有过挑战与困难并存的日子,但当你的每一天都离目标更近,就有了坚持的勇气。
本届青少年科技节将持续至10月。在为期半年的本届青少年科技节期间,将以基层活动为重点开展线上线下100余场活动。市级层面举办上海市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交流活动暨2025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度展示活动,开展第五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等;还将联合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2025年上海市科技节百家上海科创基地研学实践活动,以基地、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动,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科技创新的机会,协同播撒科创种子。同时,“一平米博物馆”“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桌游”等活动也将积极推进。
原标题:《鱼的记忆只有7秒?她用实验说“不”,原来他们这样发现好问题》
栏目主编:任荃 题图来源:均为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文汇报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