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除虫菊酯类简介

家里用的蚊香,大家可以看一下包装上的成分,你会发现里面有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毫无疑问,这两种成分就是拟除虫菊酯类的农药。当然我们农户常见的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等。

二千年前,古人发现一种白色小花(除虫菊)的粉末能让虫子“瞬间躺平”,于是用它驱虫、保存粮食。19世纪研究发现,这种小花的“魔力”来自花瓣中的天然除虫菊酯,不过靠自然界那些“白花”不够,效果也不稳定,于是在1940年代,模仿天然除虫菊酯,首次合成丙烯菊酯,1970年代,科学家又造出更持久的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等,进入21世纪,新一代拟除虫菊酯醚菊酯诞生,既能杀虫,对蜜蜂和鱼虾相对温柔多了。

拟除虫菊酯d的作用机理是可以与钠离子通道结合,导致通道无法正常关闭,钠离子持续内流,害虫神经细胞过度兴奋,最终瘫痪并死亡。

拟除虫菊酯虽高效,却非完美,一是对鱼虾、蜜蜂等非目标生物毒性高,如溴氰菊酯一滴可致鱼类死亡,威胁水生生态;部分品种可能干扰蜜蜂导航,影响授粉;二是害虫易进化出抗药性,如蚊子、棉铃虫通过改变神经靶点“免疫”药效,导致杀虫效果逐年下降;三是高脂溶性药剂(如氯菊酯)易吸附土壤,降解缓慢,长期积累可能破坏蚯蚓等土壤生物链;四是对哺乳动物虽低毒,但高浓度接触可能刺激皮肤或呼吸道,猫咪因代谢能力弱更需警惕误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