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智造丨慧“眼”检查官助力神舟飞行

当前,新型工业化正在持续走深向实,长虹依托5G+工业互联网,正不断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并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全链路,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制造项目的落地实施。

为此,长虹集团公众号“微长虹”将以《长虹智造》为主题,聚焦长虹的先进制造能力,产业硬核实力,高效、精准、智能化的生产管理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带大家认识、了解不一样的长虹。

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59秒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

并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的背后

有一项“长虹造”

为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保驾护航

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就是长虹旗下华丰公司生产的连接器

作为“万里保障信息员”,连接器因其高效及时的传输速率,和数据传输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搭建起了航天通信的桥梁。因此其对质量的要求极高,异物、裂纹、划伤等影响到其功能实现的外观缺陷都要避免,5G+AI连接器全自动外观检测系统便应运而生!

过去,在华丰的生产线上,连接器的外观缺陷检测大都依赖人工判定,因此有一个专门的检测班组,员工借助显微镜进行检测和判定,存在检测效率低、错漏检时有发生、用工成本高等问题。

如今,在5G+AI连接器全自动外观检测系统的助力下,产线有了智慧的“眼睛”和“大脑”。通过AI技术进行缺陷识别,不仅大大提高缺陷检测效率,漏检和误判等问题也遁于无形,检测速度更是达到近万件/天,且实现了缺陷的零漏检。

而为了实现连接器的全自动外观检测,长虹AI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刘明华和团队付出了百倍努力。

2021年,5G+AI连接器全自动外观检测系统项目正式启动,刘明华带领AI实验室工业智能团队入驻华丰公司,进行长期科研攻关。

在与华丰公司充分沟通商议后,刘明华团队以某型号高速背板连接器为项目开展的目标产品,通过内部头脑风暴,设计出连接器外观全检系统的基本架构,然后将项目分解为光学成像方案、缺陷检测算法、自动化平台、人工复检平台、大容量存储系统等课题,进行分别攻关。其中,光学成像是项目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光学成像的难点在于,连接器的缺陷小、面积多、背景纹理复杂、相似,不同的材质、缺陷在同一个光源环境下呈现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成像极其困难。”刘明华说,为了实现连接器外观缺陷的成像捕捉,他们初期采用了模拟人工的机械手方式,利用工业相机拍下产品状态,再通过算法识别。

然而这种方式常常出现成像虚影、图像曝光单一不达要求等问题,算法很难精准识别缺陷。于是,他们静下心来重新分析,根据产品不同材料、不同材质表面呈现出缺损、划痕、露铜、氧化、异物等30余种缺陷问题,经过与自动化团队交流,创新性的设计定位机构,在整条检测线上设置了数十组相机,并为每一组相机配备不同的光源,通过机构的翻转与不同光源的配合,实现了检测机位的图像采集,覆盖了连接器的全部外观缺陷。

在5G+AI连接器全自动外观检测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其中最难的要数缺陷检测算法的实现。”回忆起整个系统的攻坚,刘明华介绍道,连接器是一个很小的六面体产品,每个面的高度、材质等都不一样,生产出来后可能会有划痕、缺损、装配错位等30余种外观缺陷问题,这些缺陷很小,肉眼很难看到,且很多缺陷因为背景纹理复杂、相似,要算法精准识别每一种缺陷难度极大。为此,刘明华和团队设计了一套端到端的强弱标签混合监督缺陷检测算法,通过将人工检测的缺陷标准科学量化,“投喂”给算法,让其自主学习。

缺陷标准的科学量化过程,刘明华坦言:非常具有挑战性!标准制定严格了,产品的合格通过率就低;标准制定宽松了,又担心产品流到客户手中有质量问题。这个度的把控,极其考验团队。于是,项目团队和华丰公司的生产、工艺、质量、设计等人员展开长期对标工作,针对连接器的外观缺陷,一起讨论分析、做出客观评判,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制定出适用于自动检测系统的连接器缺陷检测标准。

随即,他们将缺陷检测标准人工标记存储进算法数据平台,算法仅需通过对少量缺陷样本学习即可达到超过90%的准确率,同时结合高分成像、缺陷膨胀与并行卷积特征提取技术,实现了微米级的缺陷检测,在公开数据集上(少样本情况下)比目前最先进的缺陷检测算法平均准确率提高5.06%。

为了实现缺陷的检测准确,刘明华团队还在云端平台嵌入了人工复核系统,针对未知的、新的缺陷类别,采用人工复核平台远程标注识别,仅标注少量样本,算法即可自动学习训练,自动在线迭代更新,拓展了可识别缺陷类别边界,实现对缺陷的精准捕捉。且系统也将判别为NG的产品图像推送给复检人员,由人工做出最终的判定结果。并且搭建大容量、高可靠性数据存储系统,将通过检测系统检测的产品信息予以保留,且可以通过产品的唯一识别码在数据库中查询到对应的检测图片。

“该系统还具备极强的迁移推广能力,可在经过相对简单的改进后就具备面向其它产品的检测能力,可以快速复制检测能力。”刘明华说,这套系统解决了产品质量投诉率高、质量问题难以追溯、人工成本高、招工困难等问题,具备较高的普遍适用性。“未来我们的系统将在少量数据甚至是没有数据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学习、运行。”


来源:微长虹

此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