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14返回舱着地切伞失败?着陆场无大风,航天员可能压根就没操作

2022年12月4日晚,在众目睽睽下,神舟14号返回舱趁着黑夜精准打靶内蒙古偏远的东风着陆场,从撤离中国空间站到成功着陆地面,全过程大约只用了9个小时,一切操作如同行云流水,返回时间又缩短了一大截。

当神舟14号返回舱着地后大家都憋住呼吸,陈冬、刘洋、蔡旭哲平安吗?很快,他们依次被救援人员细心地抬了出来,笑容满面,精气神十足,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大家就放心了,航天员安全返回了。

大家在关注神舟14号航天员安全的同时,也注意到一个特殊的情况,先赶来的救援人员并不是第一时间打开返回舱舱门,而是先去切割降落伞绳索,不少看直播网友在说:神14返回舱着地出现“小故障”-自行切伞失败,其实航天员可能压根就没进行切伞操作

返回舱着地降落伞没切,需要赶来的救援人员帮助切伞,在神舟14号返回过程中,降落伞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它返回舱还真回不来。

神舟14号飞船采取了快速返回方式,比神舟12号和神舟13号的返回速度还快,与空间站分离,绕飞5圈,与轨道舱分离,降低高度,从400公里降到100公里,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独自飞入地球大气层。

返回舱下降速度越来越快,返回舱与气体分子摩擦越来越剧烈,阻力越来越大,产生近2000摄氏度高温,返回舱外表面烧成红色,不要担心,飞船返回舱有着过硬的防高温技术,舱内温度很适宜,航天员很安全。

这时的返回舱被等离层包围,阻隔了无数电无线电波,返回舱无法与外界通讯,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黑障区”,“黑障区”时间长约4分钟~6分钟,当距离地面约10公里高时,速度稳定在200米每秒,返回舱开始抛伞。

返回舱有四个降落伞,引导伞、减速伞、主降落伞和备用伞,打开降落伞也是很有讲究的,依次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

最亮眼的是引导伞,比较小不说中间还是“镂空”的,被称为“锥形带伞”,引导伞只是降落伞打开的前兆,它的作用的带出减速伞。

减速伞存在只有十几秒钟,但作用巨大,降低返回舱的降落速度,将速度从每秒200米降到每秒90米,减速伞被切断后,该到主降落伞登场了。


主降落伞又名“环帆伞”,是四个降落伞中最大的一个,面积达1200平方米,重量约100公斤,等于三个篮球场加起来,主降落伞将速度从每秒90米降到每秒7米,每秒7米相当于人正常跑步的速度。

为了以防万一,返回舱还准备了备用伞,如果主降落伞无法打开,那么到达5公里高度时,备用降落伞将自动打开,这给舱天员的增加了两层安全保障。

为了再次降速,返回舱在距离地面约1米时触发4台推力发动机,速度降到每秒3米,以“小跑”速度着陆,着陆一刻也是返回舱切伞的一刻,但是神舟14号返回舱切伞失败,于是只好搜救人员来代劳了。

那么返回舱切伞步骤重要吗?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并不是必须要完成的步骤,其实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切,切伞任务原由神舟14号航天员刘洋手动来完成,切伞按钮就在刘洋手附近,但伞明显没有切断。

其实航天员切伞操作是一个技术活,返回舱刚好着地时才切伞,这时降落伞拉着返内舱,伞绳在受力,一刀下去伞绳就断了,切伞切早了会影响返回舱降落速度,晚了伞绳放松后就切割不断了。

返回舱着地一刻之所以切伞主要是怕降落伞带着返回舱在地面上移动和翻滚,特是在风大的情况下,降落伞可能会拖着返回舱在地面上移动,给舱内航天员带来影响,对搜救工作造成麻烦。

但是在12月4日晚,东风着陆场算得上是“风和日丽”,没有出现大风,视频显示:救援人员二个人拉着伞绳,另一人从中切断,这证明现场没有风或者风很小,因此,航天员切割降落伞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能是航天员得知东风着陆没有大风,压根就没进行切伞操作,毕竟切伞操作是一个技术活,反正没啥影响,还是留给搜救人员吧。更有趣的科学探索内容请关注唯一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