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2021年01月21日14:36:04 科学 1561

2017年一颗长像怪异、行为怪异的天体闯入太阳系被我们观测到,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星际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其正式编号为1l/2017 U1,又名1l/Oumuamua,大家习惯称之为“奥陌陌”,在夏威夷语中它指的有“信使”的意思。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克里米亚天文学家2019年8月发现了一颗彗星,后来经过分析发现这颗彗星来自于太阳系外,是人类发现的第二颗星际天体,被命名为2l/Borisov,后边的英文是发现这颗彗星的天文学家名字。

这两颗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对地球都没有任何威胁,但是如果一颗其它天体造访太阳系,我们还会这样安全吗?例如恒星、黑洞或者中子星。要知道宇宙中恒星数不胜数,地球上全天肉眼可见的星星大约6000颗,它们都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而银河系内类似的恒星有2000亿颗,而类似银河系的星系万亿个以上。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如果一颗恒星迷路了接近太阳系,那我们该怎么办?

一颗恒星高速飞行,正直奔太阳系而来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之上,这里是恒星的主要聚集地,距离银心大约2.6万光年。整个银河系内有2000亿颗处在各种年龄段的恒星,和太阳最近的是比邻星,在4.22光年之外,同样它也是一颗红矮星,在地球上肉眼很难观测到,所以视星等比较高。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太阳带着八大行星绕银心运动,这是太阳系在星际空间中的移动轨迹,其实大部分有归属的恒星都是如此。但也有一些恒星脱离限制,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飞行,格利泽710就是如此。这颗红矮星自行速度很快,正高速朝向太阳系方向飞来,大约需要140年它能达到距离地球大约是1.1光年的地方。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格利泽710距离太阳系大约是63光年,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因此科学家还是很担忧它对太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是一颗撞入地球大气层就会土崩瓦解的彗星或者小行星,而是一颗恒星,它的威慑力还是很大的。因此有人说140万年之久太阳系将迎来两颗太阳。

对太阳系以及地球的影响

格利泽710是一颗质量比太阳小的红矮星,但是比其它行星要大得多。按照它的速度,这颗流浪恒星接近太阳系的时间在140万年之后,它可能并不会闯入太阳系,但会飞行到距离太阳系很近的地方,达到太阳系边缘位置。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目前太阳系的大小以太阳的引力作用范围为标准,最外层是奥尔特云,目前预估其直径在2-3光年,在奥尔特云聚集着太阳系内的长周期彗星,那里是太阳系的边疆,阳光无法到达因此是一个冰冻的世界,但存在大量的冰冻天体。首先可以确定造访太阳系的这颗流浪恒星并不会撞击到太阳系天体上,但是它的引力干扰却非常大。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首先太阳系边缘的大量天体碎片、彗星以及小行星等,受到引力干扰之后快速的朝向太阳系来飞行,届时地球上将迎来罕见破坏性大的天体撞击事件,就像是6500万年前导致恐龙灭绝的那颗小行星一样。其次八大行星受到靠近恒星的引力拖动,飞行速度和轨道都会发生可见的变化,这对于已经适应了地球环境的生物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

太阳系将有两颗恒星,140万年后新成员加入,地球何去何从? - 天天要闻

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周围的恒星中大部分是按照特定的轨道在运行,但仍有部分是流浪恒星,它们的飞行轨迹会和太阳系靠近。

总结

人类的科技水平现在都无法解决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么面对流浪恒星的来袭就更毫无办法了,只能被动的接受,当然影响都是暂时的,它们会近距离的飞掠太阳系最终离开,太阳系重归一片平静。但前提是地球生物必须要熬过那段可能会动荡的时期,熬过去就成功了。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眼中的郑强教授 - 天天要闻

我眼中的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是著名的网红,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我觉得他的一些立场和观点,并无大的问题,多数我都非常赞同。但是,我对郑强的行事风格,是不敢苟同的。他讲的那些大道理,似乎并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一些大路边上的极其简单的道理。可以说每一个担任领导的人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 天天要闻

《简牍探中华》独家公开马王堆汉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内容丰富的简帛文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汉时期经济、艺术、医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它们的主人是谁?将为我们诉说怎样的历史故事?4月6日晚八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 天天要闻

科普与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

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学素养,4月3日,曲靖市科技馆在金陵湾爱情小镇举办“科普大篷车进广场”活动,市民们不仅近距离体验了丰富的科普展品,还亲手制作并放飞风筝,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伊始,科普大篷车便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 天天要闻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简历

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走廊尽头,82岁的黄令仪依然保持着清晨六点打卡的习惯,当她布满皱纹的手指在EDA软件上绘制电路版图时,监控屏幕的蓝光映照着老人专注的面庞,仿佛在为这个时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诗—那些跳跃在硅基世界里的0与1,正在诉说一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 天天要闻

AI也有人格面具,竟会讨好人类?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响人类判断

新智元报道 编辑:英智【新智元导读】最新研究发现,LLM在面对人格测试时,会像人一样「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讨好倾向,可能导致错误的回复,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过,LLM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LLM在被研究人员测试时,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在面对那些旨在评估人...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 天天要闻

“双一流”高校迎来“百亿”身价副校长

范代娣在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颁奖现场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嘉伟 陕西报道4月3日,陕西省政府官网最新一批人事任免通知显示,从今年4月1日起,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 天天要闻

震后125小时生命救援,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4月1日,缅甸全国鸣笛1分钟,哀悼在3月28日强震中遇难的人们。这场地震是全球大陆近十年来震级最强的一次,震源深度30千米,破坏力巨大。震中距离缅甸人口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只有17千米,多座文化古....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 天天要闻

98.7%人类消失!中国发现:祖先曾仅剩千余人,熬过11万年绝境

在人类漫长而曲折的进化历程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今,中国科学家们的一项惊人发现,正在为我们揭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人类祖先曾面临灭绝的边缘,而他们顽强地挺过了长达11万年的绝境。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我们对人类演化的认知,更让我们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