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2025年05月28日20:50:19 科学 3711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矢志建设科技强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把电磁兼容从“玄学”变为科学 - 天天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图/国新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苏东林介绍,她现在担任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磁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的大学老师。

电磁领域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小到一个吹风机还是电视机,还是大到飞机和舰船,大家都会关注电磁兼容问题。

她笑着表示,长期以来,电磁兼容一直被认为是“玄学”问题,她和她的团队就是要把这个“玄学”变为科学。“我们常年在一线,冬战三九夏战三伏,就是为了拿到宝贵的科研数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拼。我们曾在科尔沁草原连续几天采集电磁环境数据。正是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发现了电磁发射的内在规律,并且首次提出了电磁干扰要素集理论和方法。”这些工作助力了电磁兼容的科研工作向前推进。他们为此也获得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2024年全国唯一的最美教师团队。

【1】论文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深耕科研领域多年,同时又是一名高校老师,苏东林对培养科学家、科技人才有什么样的经验和体会?

苏东林表示,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北航人始终践行着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

首先,她带团队坚持的理念是:论文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所以她的团队,特别是年轻老师和学生们,始终在工程一线摸爬滚打,每一个博士生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工程一线锻炼。“我们的目标是引导老师和年轻学生们,奔赴真现场、了解真需求、寻找真方法、解决真问题。”苏东林说。

2021年中秋节,她带团队的老师奔赴敦煌外场支撑国产大飞机完成电磁安全相关的适航取证任务。这些工作使年轻人得到了锻炼。他们还经常会收到来自一线用户的实名表扬信。这令大家觉得,解决真问题让他们有满满的收获感。

苏东林说,其次,那就是进行原始创新,要不怕失败。她经常跟年轻的老师和学生说,青年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定要敢于创新,做从无到零的工作。“什么是从无到零,我的理解,我们都知道科研中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是难就难在怎么找到小切口,也就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不断带着同学们做这种从无到零的工作,就是到工程一线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要勇于创新

除了以上两点,苏东林觉得在做创新研究时要不怕失败,也非常重要。苏东林经常跟团队师生说:“要勇于创新,失败是成功之母啊。”所以同学们都有一种信心,只要做好底线思维的准备,每一项工作都会看到进步。

同时,苏东林特别鼓励年轻人向周文雍和陈铁军学习,在重大科研攻关时勇挑重担。正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激励下,让她特别欣慰的是,她的博士毕业生,百分之百都去了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领域。

最后一点,苏东林提到,要科技创新、培养年轻人,必须要搭建高品质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了做到这一点,她牵头建立了《电磁科学(英文)》高起点新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邀请国内外本领域顶级科学家作为期刊编委,只为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讲好科技创新和成果共享的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受益。

同时,苏东林还倡导成立了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的是把高校、院所、企业等科技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汇聚在一起、协同创新,实现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年轻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把他们的生命感和使命感唤醒,一代代做下去,为国家打造出一支电磁铁军。”苏东林说。

九派新闻特派记者 温艳丽 龚凌蔚 北京报道

编辑 万璇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 天天要闻

月球内部“异常贫瘠”?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岩石有望揭示谜底

月球正反面为何大不同?月球演化都有哪些关键谜题?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日前正式发表了中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任务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该成果为全面了解月球早期的壳-幔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信息。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科研团队对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带...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 天天要闻

嫦娥七号明年前后将发射,还会带这个仪器上月球

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围绕这些样品已经取得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彰显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也为下一阶段开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研究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光子器件,接连获突破 - 天天要闻

光子器件,接连获突破

新型光子设备已可以兼顾灵敏与耐用。长期以来,先进光子器件因制造困难而发展受限。近日,多所大学在光学设备制造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解决了包括设备的可扩展制造、灵敏与耐久度兼顾等问题。
影响电子元器件使用的寿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 天天要闻

影响电子元器件使用的寿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电子元器件在现代电子设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寿命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期限。然而,许多因素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实际使用寿命。那么哪些因素会容易影响到其寿命呢?一 过载与过压当电子元器件所承受的电压或电流超过其额定范围时,容易造成内
我国成功开展“无人集群”科考试验 - 天天要闻

我国成功开展“无人集群”科考试验

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 连日来,在蔚蓝色的南海北部,我国科研人员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上,成功开展了多种类型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器科考试验。由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及科普机构开展的“深蓝智能i3航次”,在南海的风吹浪打中,实况检测了各种无人科考设备的“i3”性能——创新...
驻青高校研发,这一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 - 天天要闻

驻青高校研发,这一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

“东方红3”船完成本年度第三个科考航次实现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0日讯 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结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