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2025年05月20日22:10:23 科学 2610

一、北方极端热浪再扩展,局部气温冲上43度

5月20日,北方多地继续被强烈高温笼罩,高温范围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进一步扩大,热浪甚至延伸到渤海南岸以及京津冀中南部地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下午14时,河南林州气温已经飙升至41.6℃,继续稳居全国高温榜首位。而在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山西等地,最高气温也普遍突破39℃,局地更是直逼或超过40℃,例如山西临汾、朔州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等40多个国家气象站的气温都刷新了各自5月的历史最高纪录。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值得注意的是,午后还有2小时左右的升温空间,意味着当天可能再次有上百个气象站打破5月高温纪录。不仅是气温的高度惊人,地表温度在阳光直射下也迅速飙升至70℃以上,柏油路发软、人行道烫脚,一些城市的户外金属设施甚至达到不可触碰的程度。这次高温不再是零散打卡式热浪,而是一种持续性、范围广、强度大的系统性干热过程,堪称近年来5月罕见的极端天气。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二、三大原因联手,促成今年最强5月热浪

这轮北方高温为何来势如此汹汹?归根结底,是三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暖性高压脊强势控场。这轮高温天气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暖高压脊压顶,即高空层大范围暖气团稳定滞留,不仅使空气下沉变暖,还持续三天牢牢控制着我国北方。与一般的天气系统不同,高压脊的稳定让大气上下对流受限,地面热量积聚难以释放,导致地表持续升温,形成热盖效应。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其次,是干热气团实力爆表。从5月16日起,新疆吐鲁番东坎站气温已经达到44℃;到了5月19日,河南林州更是以43.2℃打破了当地5月高温纪录。如此强势的干热气团在5月出现极为罕见,不仅直接抬升了温度,还在20日至21日向西部地区反推,影响扩大至陕西、山西等地,整个华北、黄淮一带瞬间被火炉模式覆盖。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第三,是晴空辐射强烈、空气通透度极高。这与前期一股冷涡系统有关——它带来了一轮较为彻底的干冷空气扫荡,使得西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水汽大幅减少。干燥的大气条件非常有利于阳光直射地表,使太阳辐射无阻穿透,进一步助推气温飙升。也就是说,这次高温并非单纯依靠一个因素,而是天空晴、地面干、气团热三位一体,共同造就了这个5月的热力巅峰。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三、高温应对措施紧急提醒,农业与干旱防御需跟进

这轮高温过程属于典型的干热型,与南方常见的闷热潮湿型有所不同。干热意味着空气湿度低,人体散热快,但也更容易因忽视防护而晒伤、脱水,甚至出现热射病。因此,防暑重点在于三个方面: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一是防晒护肤。紫外线指数非常高,建议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防晒霜,同时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暴晒。二是及时补水。干热天气下身体水分蒸发加快,喝水要主动、频繁,不要等口渴了再喝。三是小心地表烫伤。尤其是儿童、老人,出门时务必注意地面高温,避免赤脚踩地或直接接触暴晒后的金属器物。在农业方面,需特别警惕干热风带来的危害。这类高温天气会迅速抽干作物水分,尤其是小麦、玉米等正处于生长期的农作物极易受到伤害。建议各地农业部门及时组织浇灌,并关注气象信息做好田间管理和抗旱预案。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就干旱形势而言,目前陕西、河南等地已出现较大范围的气象特旱区,这次高温或将加剧土壤干旱,对农田和生态都将产生更大压力。但好消息是,根据预期,5月22日以后将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降雨过程影响这些区域,有利于缓解旱情。因此,需及时关注雨情发展,积极准备人工增雨等措施,争取抓住缓解旱情的机会。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从生活用水角度看,目前供水系统运转正常,大规模断水风险较低,居民无需囤水,但节约用水仍应持续坚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面对早早登场的极热模式,从普通居民到农业生产、城市管理都要提高警惕,提早布局,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上一层台阶的极端高温挑战。

43度地表70度以上,为何今年热得这么快?分析:三大原因促成极端高温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天天要闻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 天天要闻

非洲地下的深层地球脉冲正在撕裂非洲大陆

地幔的垂直运动是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大规模地质变化的驱动力之一。这些地幔上升流,有时被称为地幔柱,被认为在一些重大的地质转变(例如大陆漂移)中发挥着作用。目前,在非洲大陆地下发现了一种类似、微妙却意义重大的现象。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 天天要闻

科学家首次目睹海底“慢滑”地震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在主要水下断层带释放构造应力过程中发生的慢滑地震。此次渐进式地震事件在穿过日本海岸附近易引发海啸的断层段时被追踪,该断层段似乎起到了天然的缓冲作用,吸收了压力。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比作一条断层线沿着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 天天要闻

“倪四道院士预测广东将有8级地震”系谣言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桂林!

【来源:广西台新闻910】近期,阳朔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通过桂林漓江站了解到,在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的身影。白颈长尾雉不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被称为鸟类中的“大熊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 天天要闻

世界第一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迎20岁生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5日讯“淘淘”20 岁啦!7月5日,世界第一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长江江豚“淘淘”迎来20岁生日。从“淘淘”出生到家族发展至5头,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努力下,长江江豚人工繁育保种,为这一濒危物种的未来带来希望。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 天天要闻

飞机不死,它只是坠落

献给003号坠机的白玫瑰,2024年11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摄山里的纪念仪式简简单单,从山下带上来的一束白玫瑰,分给王健、杨立群和其他队员,在曾经因飞机坠落而形成的巨坑前,他们手持玫瑰,默哀。玫瑰洁白,山林翠绿,经过80年的自然修复,那个“巨坑”已经宛如平地,难以辨认。巨坑近旁,山势陡然下陷,形成一道...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 天天要闻

历史上从无记载!2006年平利首次出现,被抓8小时后放生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万象硬核编辑|万象硬核«——【·前言·】——»2006年6月15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有人在平利县的交通局家属院中发现了一只不明身份的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