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做过一项调查。
发现学霸们的必读书单中,至少有一本历史类书籍。
其中,本校历史学博士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格外受年轻人追捧。
作为一本现象级畅销书,《人类简史》自2012年出版以来,全球售出2600万册。
超百万读者打出了9.1的高分,国际豆瓣榜单上,它也一直稳居前50名。
尤瓦尔·赫拉利更是因为此书,被评为“21世纪人类预言家”。
在书里,他像站在外太空,用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上亿年的变迁。
从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到38亿年前有机生物的出现;
从250万年前古猿登场,到10万年前智人(也就是今天的人类)统御全球。
赫拉利以其诙谐的笔触,带我们穿越时空,重走人类演化之路。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十分疑惑:
残酷竞争中,为什么体型不大,战斗力不强的智人能爬到食物链顶端?
为什么在最近的500年中,智人忽然有了堪比神明的力量,能上天入地?
看书前,我以为这不过是因为人类有超强大脑,无所不知。
但赫拉利的一个论断,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说:“人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对重要的问题毫无所知。”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人才迸发出强烈的好奇与探索。
“我不知道”从来不是结束语,而是崭新的开始。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是最危险的处境
翻开书,作者从人类的起源说起。
600万年前,一只母猿生下两个女儿。
一个成了黑猩猩的祖先,另一个就是人类的祖奶奶。
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东非。
后来,欧洲、西亚、印尼、西伯利亚,也都有了人类的足迹。
几十万年前的原野上,至少奔跑着6种人类。
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弗洛里斯人、凡尼索瓦人,以及本书主角——智人。
然而,除了智人,其他几类人在短短几十万年间就灭绝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随着智人的崛起,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就连海外孤岛澳洲,很多生物也消失了。
而这些生物,大都是一方霸主。
作者发现,所有灭绝的动物,都有一个共性——
过分依赖经验,生存惯性太大,完全意识不到危机所在。
书里有个例子,关于澳洲的双门齿兽。
这种体型像熊,重达2吨的巨无霸,在智人登陆澳洲后,就灭绝了。
但在过去上亿年,双门齿兽可是丛林之王。
它们每天悠哉地嚼着树叶,没事就打盹睡觉。
当一群群智人出现,它们的眼神,与看见几只活蹦乱跳的狒狒,没什么不同。
它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群小矮子,会用工具、陷阱以及天衣无缝的合作,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于是乎,双门齿兽就这样被猎杀,直至灭绝。
毫不夸张地说,生存竞争中,太多动物都死于这样一种“无意识”。
他们每天觅食、睡觉、交配,不知道外界的变化,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这些生物,就像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的那样:“困于已知的头脑”。
欠缺生存警觉,得过且过的状态,其实是最危险的处境。
而这种情况,人类社会同样适用。
就拿眼下的生活来讲。
如果工作中,你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行,不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就很难再有上升空间;
人工智能来袭,如果你对ai闻所未闻,那结果很可能错过时代的列车。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只有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人才会去寻找办法。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太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也就是书里说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好奇心与探索欲消失,人也就关上了自我迭代的大门。
生存竞争,本就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谁停止进化,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2
意识到我不知道
人才开始进化
书里说,智人的崛起,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
这期间,基因突变促使智人有了新的思维模式,会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
比如,原本在非洲定居的智人,对非洲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从而有了走出去看看的冲动;
原本习惯了打猎的智人,不知道能不能换一种活法,从而尝试着开垦种地畜牧养殖。
因为不知道,但又充满着好奇和探索欲,智人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开启了加速进化的过程。
作者分析道,远古生物的行为模式,向来是几百万年不变。而智人只要一二十年,就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经济活动。
书里,有个故事,很有意思。
1744年,苏格兰教士——亚历山大和罗伯特打算成立一个“基金”,用来补贴神职人员的遗孀。
这事,史无前例,甚至“基金”这个定义,都是后人给出的。
而两位教士,对这个构想如何实现,也完全摸不着头脑。
在以前,若是碰上什么难题,教士们要么遵循固有经验,要么彻夜祷告祈求神灵。
但这一次,亚历山大和罗伯特就想弄明白,什么是基金,怎么成立并运转它。
于是,他们找到了爱丁堡大学的数学教授科林,并在科林建议下,从统计数据开始。
当他们摸清居民的年龄、寿命、患病比例以及家庭成员情况,就测算出了基金的规模。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模型测算,亚历山大和罗伯特发现:
如果牧师年缴2英镑12先令又2便士,在他去世后,这部分钱附加上时间价值,就能令其遗孀可一年支取10英镑。
而到1765年,“苏格兰教会牧师遗孀及孩童抚恤基金”会有58348英镑。
之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的推测准确到不可思议。
时至今日,苏格兰遗孀基金,已是全球最大的退休金和保险公司之一。
亚历山大和罗伯特,除了创造了基金,还打开了概率计算和精算学的大门。
作者说,类似这种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的从无到有,起点都是“我不知道”。
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想进阶,都要经历一番从无知到已知的艰难跋涉。
你不知道大千世界什么样,才会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才不遗余力地去拼去试探;
你不知道天地奥秘,才会去求索,去参悟,去洞察规律。
人进化的开端,是看见自己的“不能”,意识到认知的局限。
人类学中,有个概念——用自我的力量生成自我。
什么意思呢?
每个人,都是踏着此刻的自己去演化。
只要求知的欲望还在,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
只要不断丰富自我,人就随时更新随时迭代。
保持无知的空杯心态,我们的成长就永远没有止境。
3
无知的力量
让人从动物到上帝
《人类简史》中,作者还讲了个小寓言故事。
西班牙有个农民,在公元1000年睡去,而这一睡就是五百年。
等他醒来一看,发现大家的衣食住行,还是老样子。
巧的是,就在这一年,又有一个人睡去,也睡了五百年。
当等这个人醒来,2000年的世界,就突然很魔幻了。
作者开玩笑地说,当这个人听着iphone的铃声,一定疑惑:这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在书里,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近500年的科技革命。
在他看来,正是科技革命,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上帝。
但他笔下的科技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
也就是说,意识到无知只是进化的开始,利用无知才能迅速变强。
书里,有一段话很精辟。
13世纪的农民,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他会向当地的牧师求教。
即便对方说一些毫无根据的话,农民也深信不疑,奉为圭臬。
但现代智人,碰上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则换了一种解决办法。
他们会通过观察、求证、思考,用新的认知得出新的结论。
达尔文,从来没盲信之前的生物科学,心里也充满了对于生命的谜团。
他只是不断地去观察,做实验,下结论,才有了后来的进化论。
富兰克林,听见雨天打雷,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就在雷雨中放风筝,以此验证出雷是一股电流,进而发明了避雷针。
还有一位库克船长,当水手们一个个得坏血病而死,他也无计可施。
但通过大量对比试验,他发现多吃柑橘酸菜,能躲过坏死病,这为后来维生素c的发现,埋下了伏笔。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碰上“不知道”的事。
你是怀揣着对未知的恐惧,避而不谈,还是一有问题就从故纸堆里找答案,抑或是,靠自己一步步接近真相?
结局会很不一样。
回避无知,永远无知,依赖经验,裹足不前。
只有把自己当成办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凭借无知的力量,智人从动物变成了世界主宰。
而我们每个普通人,也能靠认知上的持续破界,突破命运的局限。
去了解新行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趋势。
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读几本专业以外的书,认识不同风格的人。
大胆行走于未知世界,你将遇见更了不起的自己。
▽
看《人类简史》时, 我还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1525年,欧洲人画世界地图,会空出大量留白。
他们以此提醒自己,已知之外,还有许多未至之境。
大家看到这张地图,总会萌生一个个幻想。
留白处是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我怎么才能抵达。
这些念头,挥之不去,像鱼饵一样,引诱着一代代人远行。
他们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终于抵达了一个个远方。
而这,正是“不知道的力量”。
真正驱动人成长的,不是已知,是未知。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
只要你还有“不知道的东西”,进化就永远不会停息。
点个赞吧,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你也能跟随时代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