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识局
4月8日,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全球近5000家企业参展,展出数万款前沿产品。迈瑞、联影、开立等中国医疗器械厂商也纷纷现身展会。迈瑞医疗展出了放射产品线产品凌云DigiEyeU8,东软医疗携全球首台16cm超高清螺旋CT设备亮相;联影则带着双宽体双源高端CT设备、5.0T全身成像设备以及AI医疗智能体参展。
在CMEF的展台上,各大企业彼此心照不宣,但较量实际已经摆上台面。因为在4月4日,中国商务部连发两则公告: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以及产业竞争力的立案调查。
长期以来,CT球管市场由进口厂商垄断,以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三家为代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针对CT设备最核心的“卡脖子”部件开展调查,这给国内厂商带来巨大的机会。4月7日,A股一片哀嚎里,联影医疗成了极少数逆势上涨的一家,股价上涨1%。
技术“卡脖子”难题
CT球管是CT检查设备最核心、技术含量最高的零部件,其作用是产生X射线,它的性能直接影响CT的图像质量和使用寿命。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企业才开始自主研发医用CT球管。国内昆山医源、珠海瑞能等企业能够生产CT球管,联影医疗这样拥有CT设备整机的企业,也布局了医用CT球管生产,但整体国产化率很低。
2011年以来,科技部就多次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文件,重点提及要攻破CT球管的技术难题,不过多年来行业也未能真正突破,市场依然被少数几家外资企业垄断。
全球医用CT球管的核心生产技术掌握在美国的GE医疗、万睿视、科罗诺司,以及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几家厂商手里。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我国CT球管市场中,进口产品占据80%以上的份额,主要来自于欧美、印度的厂商。国产CT设备厂商也都只能仰赖这些进口的CT球管。

单个球管售价就在10到60万元。一般CT球管每2到4年更换一次。我国诊疗量大,CT设备的使用频率很高,球管的更换频率远高于其他国家,部分医院甚至一年就要更换2次CT球管。换算下来,中国一台CT设备10年,仅更换球管这一项就要耗费数百万元。
CT球管的开发难度很高,要保证CT设备在使用中承受高真空、高温、高压、高重力加速的环境,还要稳定、精准地完成高通量扫描,这对生产材质、生产工艺都是非常高的要求。中国虽然在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核心组件有了相当大的技术突破,但CT球管整体的国产化进度依然缓慢。
联影是国内少数能自产CT球管,并生产CT设备的企业。2018年,联影医疗研发UHCT0550球管获批上市,国内CT球管行业就此迎来转折点。然而,根据公开资料:联影医疗64排以下的经济型CT已经实现使用自研的球管,高功率球管仍需要对外采购。目前,联影正在加速攻关高功率球管的研发技术,已成功开发了双极性CT球管技术,高端球管合格率在逐步提高。
国产设备厂商的机遇
这几年,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风向正在发生改变,刺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开发更高端的CT、核磁等设备。
3月19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福建省CT、MR医用设备集采公开招标,预算8.97亿元,采购92台256排及以上CT、1.5T/3.0T磁共振,招标公告明确:所有设备都要求采购国产产品。
今年年初,贵州省卫健委CT设备集中采购中,绝大多数由东软医疗、新华医疗和安科三家国产品牌中标,国产品牌大量中标,使最终采购额较预算减少了1亿元。同样的,河北省县域医共体医疗设备更新部分项目公开招标中,采购规模最大的CT采购组,最终联影、东软、安科三家总中标金额约2.7亿元。
省级医疗设备“集采”,这在过去不多见,但今年以来却已经连续在多个省份开展,透露出不一样的趋势。国产品牌在这类采购中颇占优势,往往比外资品牌的“国产”设备拿到更多订单,核心因素就是便宜。

众成医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4排CT市场销售金额约占全部CT的20%左右,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继续稳坐64排CT市场份额的前三位,但市场份额下降;国产品牌表现突出,其中联影医疗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多,在64排CT的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0%。
拥有全面产品线,迎合未来打造患者数据互通共享的大趋势,是医疗设备厂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关键。借助地利和技术攻坚,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值得期待。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