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学素养如何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呼吁:科普,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2024年03月21日17:15:25 科学 1846

科技工作者如何做科普?我们又如何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今年两会期间,科普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他们呼吁以高水平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全民科学素养如何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呼吁:科普,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 天天要闻

公民参与科学传播的程度极大提升

番茄如何挑选?胡萝卜生吃还是熟吃?芹菜叶斑病又如何防治?提起科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最有发言权。

作为农业科学家,李宝聚在工作之余,拍摄了数百个短视频来回应百姓关注的话题,包含了蔬菜从种子到餐桌的全过程,李宝聚也因此收获了几十万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卫士”。

“科普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重要渠道。”李宝聚说。

实际上,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像李宝聚这样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科技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公众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贡献了大量科普内容,营造了有利于科学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氛围,持续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促进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赵瑞峰也高度关注科普工作。

“从总体上看,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展,科技知识的创造、传播、扩散、应用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如此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比如科普方式更加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感知用户需求,组织内容创作,匹配科普资源,及时精准送达,为智能社会科学普及提供智慧化支撑。同时,科学信息的传播已经从单向传播演变为双向互动。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公民参与科学传播的程度极大提升。”赵瑞峰说。

据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2.93%,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6.73个百分点,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一些科普信息良莠难辨

“尽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速度迅猛,但与西方科技强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普遍高于20%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国政协委员周源表示。

李宝聚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着“三农”领域短视频爆款频出,话题度和影响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但也出现了一些责任感低、利益性博主误导公众,同时也由于平台审核机制不健全,优质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

李宝聚专门提到了几年前爆火的千万粉丝博主“牛爱芳的小春花”。

“这个博主为追求个人利益,将自己包装成朴素农民的假人设,最终被粉丝曝出人设造假,不仅损害了他们自身的声誉,也对网络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李宝聚说,“确保视频创作者的身份及专业素养问题尤为重要。这些博主可能并非真正的专家或农民,他们加入这个行业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关注度和盈利,有的甚至传播不良信息,影响观众学习,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赵瑞峰也坦言,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虚假信息泛滥,极大地影响了科普工作的效果。

赵瑞峰还提到了在网络上开展科普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监管。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网络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

同时,李宝聚也谈起了他在科普直播中碰到的难题:“互联网行业采用人工+AI算法机器人的方式进行审核,由于人工审核工作中具有较强主观性,在内容审核中依旧存在无法完全保证审核精准性与客观性的情况,限制了一些行业短视频发展。

多方合力构建科普新格局

新时代科普工作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技素质、培育创新人才等途径,对于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科学普及工作,构建现代化‘大科普’新格局。”周源表示。

“应着力提升科普作品的创作水平,广泛动员各领域的优质创作力量,围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核心要素,开展高质量的科普创作工作,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丰富科普作品的表现形态。”周源建议。

赵瑞峰认为应该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热情。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意识,加强对单位科普工作的考核,强化科研单位的科普义务,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对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创造条件,在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中加入科普指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种康也建议加强科研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普工作的引导。比如强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强对科普的要求,将科普工作纳入到项目考核。

新媒体在科普作品传播中的作用也需要更加重视。

“要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探索科普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将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周源说。

赵瑞峰则建议国家要采取鼓励和监管并重的措施,既要鼓励组织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又要落实内容审查等主体责任,对非法行为要规范和打击,引导新媒体科普健康发展。

“互联网平台也应与国家机关、研究机构、企业等展开合作,共同推动短视频创作者与行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创作者的专业素养。”李宝聚表示。

同时,李宝聚建议建立并优化择优降限监管机制,平台可以为有资质的专家账号开通“白名单”,通过平台官方审核获得“白名单”的账号拥有更高的权威性和信任度,解决因平台监管让更多优质的视频内容制作及传播受限问题。


原文刊登于2024年3月21日《人民政协报》第7版

记者:王菡娟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痛悼!今日在合肥送别两院院士常印佛 - 天天要闻

痛悼!今日在合肥送别两院院士常印佛

大皖新闻讯 哀乐低鸣,5月1日上午9时,两院院士常印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合肥市殡仪馆举行,其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来到现场。一只只花圈、一副副挽联、一束束白花,是大家与常印佛院士最后的告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安徽省原地矿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常印佛于2024年4月27日...
洪波伢子回家了!神十七平安着陆,汤洪波父母在电视前冲他招手 - 天天要闻

洪波伢子回家了!神十七平安着陆,汤洪波父母在电视前冲他招手

“期待早点见到我的同事、战友、亲人、朋友们。好久不见,想你们了!”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汤洪波出舱后大声说。此刻,在湘潭县云湖桥镇的一个寻常农家院落,他的家人、乡亲们正围坐在电视机前,见证洪波伢子的凯旋时刻。看到汤洪波顺利出舱,他的父亲汤海秋、母亲伍兰清激动地...
陈蓝:中国带回来的月壤,要不要给NASA? - 天天要闻

陈蓝:中国带回来的月壤,要不要给NASA?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最近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消息。4月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举行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首次国际借用评审会议。来自6个国家的10位科学家向中国提交的借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申请得到了初步批准。评审会上,他们将陈述其研究计划。这应该是发放样品前的最后答辩。引人注目的是,1...
他们凌晨抵京,带回31.5公斤“太空特产”! - 天天要闻

他们凌晨抵京,带回31.5公斤“太空特产”!

据央视新闻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2024年5月1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听听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到地球的第...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31.5公斤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科学家 - 天天要闻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31.5公斤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科学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2024年5月1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领导到机场迎接。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将在京与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听听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到地球的第一...
萌翻了!熊猫星球沉浸式光影大展五一在京开幕 - 天天要闻

萌翻了!熊猫星球沉浸式光影大展五一在京开幕

由央视网熊猫频道与杜星球数字艺术实验室联合创作推出的首个官方大熊猫沉浸式光影大展——“熊猫星球Panda Planet” 将于2024年5月1日在北京杜威中心开启全球巡回前的试运营,并于2024年中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开启全球首展。“熊猫星球”以大熊猫的一生为主线,通过数字艺术光影的方式叙述大熊猫从孕育到诞生,从幼儿...
为了凉爽一“夏”,人类有多拼? - 天天要闻

为了凉爽一“夏”,人类有多拼?

如果要说这世界上,哪个地方永远没有夏天,那一定是——古装剧里。现代的古装剧里,即使是热得要吃冰的季节,剧中的男女主们也始终穿得严严实实的,似乎完全没有夏装的概念。拍戏的演员,更是糟了老罪了,拍戏一整天,出汗两三斤都不在话下。难道,古人真是不怕热,夏天也硬扛吗?还真不是!古人不光有夏装,而且花样和穿法...
迪庆州市监局:转化运用监管知识 助企跑出加速度 - 天天要闻

迪庆州市监局:转化运用监管知识 助企跑出加速度

迪庆州独特的海拔高差、立体气候和多样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孕育了丰富的药材种质资源,境内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品质上乘,全州所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县均被认定为“云药之乡”。但由于种植规模小、市场销售困难、产业链短,粗加工的产品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缺少有实力的药材深...
以“智”提“质”,院士专家谈“智能+”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 - 天天要闻

以“智”提“质”,院士专家谈“智能+”如何激发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何提升无人系统的自主智能?如何让AI与6G如何和谐共生?  4月27日,以“信息科技·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在28日的第二场主论坛上,院士专家围绕智能制造、6G、无人系统、电力电子芯片、飞行器测控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