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2023年04月24日20:55:01 科学 1159

新华社兰州4月24日电(记者崔翰超 张玉洁)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引发热议之时,它的原型、曾被称为中国不明飞行物(UFO)“第一刊”的《飞碟探索》正在经历顺应时代的改变。

对很多科幻迷来说,《飞碟探索》打开了他们仰望星辰大海之窗。杂志创刊于1981年,那时的人们对知识极度渴求。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对不明飞行物的热潮也漂洋过海而来。

这本主要刊载国内外有关各类不明飞行物文章的杂志,发行量最高时达34万册。创刊号里的文章极具时代特点:《UFO是真的吗?》《关于外星人的模样》《从航空器发展看飞碟的可能性》……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飞碟探索》杂志(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1984年,钱学森曾致信《飞碟探索》。他在信中写道:“国内国外对UFO有不少人感兴趣,是客观现象,但也有争议。所以是个社会问题,要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研究。”

题为飞碟,意在探索未知世界。这本杂志成为很多读者的“启明星”,在它的影响下,仰望星空成为很多读者一生的志趣。

51岁的张满溪清晰记得与《飞碟探索》的初次相遇。在陕西一个小城邮局旁的杂志摊,10岁的小女孩无意翻到了这本杂志。从奇形怪状的不明飞行物到失落的玛雅文明,杂志里的世界与小人书里的故事如此不同,她一下子入迷了。

“这本杂志让我始终对未知保持好奇,我也因此养成了专注、爱钻研的习惯。”张满溪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几百本《飞碟探索》,睡前翻看旧杂志已成习惯。

编辑钱茹是2000年进入《飞碟探索》编辑部的。此前,星空对她而言只是大自然的浪漫。

“数不清的稿件和读者来信把我们不断拉向宇宙深处。”她开始和读者、科研工作者一同观察星象,也曾循着来信的线索前往祖国的天南海北寻觅“天外来客”的踪迹。

“宇宙如此之大,我们是否孤单?”探寻这个问题,成了钱茹和读者的共同追求。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钱茹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那时,不少飞碟爱好者痴迷于此。可经过编辑部同事的查证,发现许多貌似地外文明的线索很可能只是大气现象、飞鸟、人工制品,甚至镜头下的光斑。“虽然我们对太空充满好奇,但都要以科学、辩证的思考作为基础。”钱茹说。

几十年间,时代飞速发展。《飞碟探索》也迎来新的发展。2020年,《飞碟探索》在休刊一年后以全新的面貌与读者再会。再看目录,有《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也有《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转型后,我们主要做严谨的科普内容,带读者了解国内外的前沿科技。”编辑马文若儿时也曾幻想与地外文明接触,3年前进入编辑部后,她发现杂志已与过去大不同。

马文若介绍,过去杂志内容以国外的未知现象为主,现在国内的科研发现则占据了大部分版面,文章包括天文、考古、生命等多个学科领域。

星河寻踪:一本杂志的“宇宙探索” - 天天要闻

4月13日,《飞碟探索》编辑马文若在工作。 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从科幻到科普,从国外到国内,背后是我国科研水平快速发展和群众科学素养的持续提高。

儿时受到《飞碟探索》启蒙的马瀚青如今成为遥感科学博士。在他眼里,科技不仅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我国在航天、大飞机等领域的成就,已不再局限于科研,而成为全社会的热议话题。

“科技服务社会更有意义,科普工作就是一个科学指导生活的过程,在提升大众科学认知的同时,也为下一代播下科学的‘火种’。”马瀚青说。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出版中心总经理王铁军介绍,《飞碟探索》杂志复刊后,加强了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举办了多场以“科学家做客读者直播间”为主题的科普直播活动。“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科普作品,继续向未知进发。”他说。

“现在空间站都上太空了,未来的目标必定是星辰大海。”钱茹始终坚信,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永无止境,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群星之间。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迈威生物跃过“J曲线”转折点 - 天天要闻

迈威生物跃过“J曲线”转折点

迈威生物为爆发中的创新药BD浪潮,又添了一把火。日前,其宣布两项BD合作,与齐鲁制药就长效G-CSF产品8MW0511达成的合作(3.8亿元首付款+1.2亿元里程碑款),是本土商业化的经典双赢;而与谷歌系抗衰老巨头Calico围绕IL-11单抗9MW3811的联手(2500万美元首付款+5.71亿美元里程碑款),则彰显全球视野下的价值挖掘能力。两项...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厂决战百日推动竞赛任务落地见效 - 天天要闻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厂决战百日推动竞赛任务落地见效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2025年上半年,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厂紧扣全年任务目标,以“大干100天 决胜上半年”劳动竞赛为载体,全面掀起夺油上产热潮。广大干部员工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用汗水书写担当,用实绩回应挑战,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环保平稳受控,经营业绩稳健向好,为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石...
武汉一救援队把无人机“开发到极致”,实现“套圈”式救人,台湾同胞:技术毋庸置疑 - 天天要闻

武汉一救援队把无人机“开发到极致”,实现“套圈”式救人,台湾同胞:技术毋庸置疑

2025年7月2日上午,在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期间,第四届“汉江湾”汉台水上救援交流活动在硚口区汉江湾上演。武汉云豹救援队联合台湾苗栗县水上救生救难协会、苗栗县救难协会、桃园市水上救难协会,首次以完整建制展开跨海峡救援协作综合演练。 联合救援协作综合演练现场。图/九派新闻 上午9时,随着信号弹升空,云豹救...
麻省理工学院新算法可仅凭单个摄像头控制复杂机器人系统 - 天天要闻

麻省理工学院新算法可仅凭单个摄像头控制复杂机器人系统

Nature期刊最新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展示了机器人控制领域的重大变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视觉运动雅可比场"技术,能够仅凭单个摄像头控制各种复杂机器人系统,彻底摆脱了传统建模方法的束缚。
弘扬科学家精神,北航教授陈虔携人工智能遐想走进西红门镇 - 天天要闻

弘扬科学家精神,北航教授陈虔携人工智能遐想走进西红门镇

“当AI从工具到与人类齐平,再到超越人类,我们该如何自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虔向在座的听众们抛出这一问题。这是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人民政府礼堂举办的“以科学的态度认知人工智能与我们的关系——从初始到对未来的期许”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现场,陈虔为西红门镇政府近百位公务员带来一场融合AI技术解析与...
刚刚!武大宣布:成立新学院! - 天天要闻

刚刚!武大宣布:成立新学院!

7月2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成立大会在该校举行学院将从小米、宇树、乐聚、优必选等机器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聘请10名产业教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武大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肖晓晖教授在会上介绍,新成立的机器人学院2025年将招收90名本科新生,将依托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