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院士:到一线去,让研究与实践结合

2022年09月15日12:06:09 科学 1418

文 | 荆淮侨


陈宗基是我国著名岩石力学、流变力学、地球动力学专家,于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9月15日,在其百岁诞辰之际,一座陈宗基的半身塑像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岩土所)落成。


对武汉岩土所研究员黄理兴来说,40多年前第一次见到陈宗基院士的场景,至今依然十分真切:1976年11月,当时武汉刚下过一场大雪,陈先生穿着一件风衣,手里拿着他标志性的烟斗。


风度翩翩的学术大家,是黄理兴和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对陈宗基的第一印象。


陈宗基院士:到一线去,让研究与实践结合 - 天天要闻

陈宗基 武汉岩土所供图



无论走多远,也要回来建设祖国



祖籍福建安溪的陈宗基,192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起初在印尼求学,但没多久受二战影响中断了学业。战后陈宗基到荷兰继续深造,并在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历过战火硝烟,陈宗基对“国破山河在”有着深切的感受,报国之心也更加强烈。


1955年,33岁的陈宗基谢绝了多个国家的高薪聘请,响应号召回国参加建设。


最开始,他在哈尔滨的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土流变和土动力学研究室。


1958年,国家决定开发长江水利资源,陈宗基担任国家科委三峡工程岩基组科技组长,从事并指导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岩石力学问题的前期预研工作。


就这样,陈宗基一家从冬天滴水成冰的哈尔滨搬到了夏天酷热难当的武汉,并在此度过了近20年的时光。


在武汉岩土所原所长白世伟眼中,陈宗基是一个“性格比较直、不讲讨好话的大专家”。一开始,大家觉得他比较严厉。


时间长了,才发现他其实很愿意解答学术问题,距离感逐渐被打破。而在新来的年轻人眼中,陈宗基始终是一位“愿意和年轻人一起晒着太阳聊天,看年轻人打排球”的和蔼长辈。


上世纪80年代时,曾任武汉岩土所副所长的李廷芥申请去美国西北大学交流。陈宗基的第一反应是,怎么都往国外跑。


“在了解到只是短期交流后,陈先生说了一句:早去早回吧。”李廷芥说,这或许是那一代科学家的习惯,无论走多远,最后都是要回来的。


搞科研,从100米深的矿坑开始



1962年,陈宗基被指派组建武汉岩土所的前身——中科院武汉岩体土力学研究所,并任第一副所长(主持工作)。


彼时,岩石力学在国际上是新兴领域,在国内也刚起步,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不少是水利、土木工程专业转型过来的,且所里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时,陈宗基兼任大冶铁矿及塘沽港码头的岩土工程顾问。研究所承担了大冶铁矿边坡稳定性的研究项目。


大冶铁矿曾为汉冶萍公司提供了大量的铁矿材料,赫赫有名的“汉阳造”使用的铁矿石就来自这里。


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冶矿坑的深度已有百米。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提供国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铁矿石,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与岩土力学相关的科学问题。


陈宗基决定,依托工程项目开办岩石力学研究培训班,在工程实践中锻造一支科研队伍。


同时,所里不论搞研究还是搞管理的人,都要花3个月的时间“下工地”实践。白世伟到研究所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被派到大冶铁矿现场实践。


“陈先生要求把研究和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岩石、岩土本身的复杂性。”白世伟表示,岩石本身具有非均匀、不连续的属性,从现场取一小块样品拿回实验室分析,和现场做实验相比,得出的数据能相差3~5倍。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成果真正解决国家需求,就不能埋头在实验室里。


白世伟回忆,除了武汉岩土所的研究人员外,还有来自马鞍山、长沙等院所的人员加入项目组,共同学习和研究。


从1962年起,这个仅持续了4年的培训班,最早在国内系统开展现场大规模岩石力学实验,培养了我国最早一批岩石力学领域的科技骨干,被誉为岩石力学研究领域的“黄埔军校”,为后续建设三峡工程等超级工程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


肩扛“国家责” 解决国家需求与发展学科同步



大冶边坡项目后,1972年,陈宗基出任葛洲坝坝基工程技术顾问,参与设计与施工方案制定。


白世伟介绍,葛洲坝工程位于平原地区,地基较软。如何在这一地质条件下建坝,对后续修建三峡大坝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必须到一线了解情况,是陈先生定下的规矩。一直到今天,武汉岩土所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白世伟介绍,一次,陈宗基在工程现场发现,坝基下有一层黏土层。


“陈先生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黏土层会发生流变,对整个大坝而言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他建议把黏土层挖掉,然后筑坝重修。”


由于工程已经开始,陈宗基的意见引起了争论。本着尊重科学的原则,陈宗基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尽管他提出的意见与原设计方案相比有很大差别,但更符合实际,最终被工程单位所采纳。


1981年,他还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有关葛洲坝大江截流的会议,相关领导专门请他对大坝的稳定问题发表结论性意见。


陈宗基根据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地基泥化夹层的研究,完成论文《泥化夹层的剪应力松弛和蠕变性质及其在坝工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在国际软岩学术会议上发表,当即引起轰动。


由他率先提出的土骨架结构理论、岩土流变的试验方法和技术,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和推广,并被写入教材。


“陈先生是我国岩土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也是武汉岩土所的奠基人。在武汉工作的近20年里,他一直鼓励大家参与重大工程,针对工程自主研发设备,在解决国家需求的同时发展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表示,陈宗基院士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作风一直被武汉岩土所延续,作为国家队、国家人,他们将把更多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