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2022年07月02日04:45:02 科学 1332

“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返航,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科学家成功研制新冠疫苗……科学突破层出不穷。不过,人们普遍对科学的关注度较低,认为科学十分深奥,距离自己过于遥远。事实真是如此吗?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告诉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是一部科学发展史,并非科学成就的简单罗列,而是讲述了完整的发展历程,解读了现代科学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概念的构建以及科学发明的诞生并非一步到位,很多科技成就的取得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迭代,为科学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大量的科学实践也会不断积累经验,为后人的研究奠定基础。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始终是有限的,因此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例如,书中提到的宇宙探索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牛顿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为宇宙探索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颠覆性的相对论,带来了“时空”的概念。此后,大爆炸等宇宙学理论相继诞生,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人们对宇宙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果我们只关注重大科学事件的发生,而忽略了它的发展历程,是无法真正理解现代科学的。碎片化的信息无法展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我们理解现代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科学通史,它将视线聚焦于科学史上的“高光”年代——20世纪。

17 世纪,艾萨克·牛顿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科学的发展从未像20 世纪一样有过如此重大的进步:人类成功登月、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青霉素等抗生素及核医学投入临床使用、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20世纪的种种科学成就奠定了当今及未来世界的科学基石。

这些科学技术的出现不仅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并决定了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了解20世纪的科学是我们理解当下及未来科学的必经之路。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69 年7月20 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时的珍贵瞬间,照片中的人物是执行阿波罗11 号任务的航天员巴兹·奥尔德林

全书共分为五章,分别对应太空探索、核能开发、化学应用、生命科学和通信五个主题,展示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杰出成果。

在字里行间,20世纪的科学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能够了解到20世纪科学的重要突破,也能直观感受到人类生活的变迁。

例如,广播、电影、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的相继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骤然缩短,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早期的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质量达27吨

1901年,意大利工程师古列尔莫·马可尼在英国进行了史上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无线信号传送,对无线电做出了突出贡献。1920年,出现了第一批广播节目。广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随着电视显像管的发明,电视成功问世,这是20 世纪最受关注的发明之一。从此,声音和图像渐渐走进千家万户。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则为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新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983年,人们已在家庭中广泛使用个人计算机,《时代周刊》封面将其评为“年度机器”。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时代周刊》封面(1983 年1月3日刊)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20世纪,塑料以其制造成本低、易塑形等特点,逐渐替代了一些资源有限的自然材料,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然而,塑料导致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塑料污染形势严峻,海洋生物面临巨大威胁

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类科学产物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密不可分。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科学的时代,需要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步伐,这本《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恰能帮我们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

01 《时代周刊》特别授权

斯蒂芬·霍金相对论作品完整收录出版!

《时代周刊》(Time),又称《时代》,1923年创立于纽约,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广泛影响力。1999年,《时代周刊》发表了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一篇名为《相对论简史》的文章,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爱因斯坦对人类知识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斯蒂芬·霍金,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02 珍贵历史图片

重现20世纪真实场景!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和科学照片,从火箭、探测器、医疗设备、集成电路照片到核能发电原理图,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的科学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塑料污染等人类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为了能直观地呈现复杂的原子结构, 一名研究人员使用了分子模型做演示,摄于1941 年

03 北大专业译者倾心翻译、审校

这本书由北京大学专业译者倾心翻译,对书中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进行了详细地核实,同时为了便于理解,对部分知识点进行了解释。

“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疫苗研制成功……如何读懂复杂的现代科学? - 天天要闻

《科学时代: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

END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量子力学如此诡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 - 天天要闻

量子力学如此诡异,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

量子力学,这门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分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验结果,颠覆了人们对物质世界传统认知的局限。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和纠缠态等现象,以其超越日常经验的诡异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如此,这些现象在哲学层面也引发了深远的思考,
明天,人工增雨! - 天天要闻

明天,人工增雨!

经历了连续几天的高温终于雨要来啦~就在刚刚徐州气象发布人工增雨作业公告将于6月21日上午到6月21日夜间择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具体情况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来源丨徐州发布、徐州气象一审丨苹果二审丨李璇三审丨仝勋监制丨刘砾总监制丨鲁晓波“无线睢宁”商务合作:13815355808(微信同号)点和扩散一下...
上市公司3万吨钠电项目获批 - 天天要闻

上市公司3万吨钠电项目获批

上市公司3万吨钠电项目获批作者:刘泽排版:点点起点钠电关注到,6月19日,湖北虹润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申报的“湖北虹润钠离子电池材料项目”获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批复。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
武大博士毕业生高晟俊将前往极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独 - 天天要闻

武大博士毕业生高晟俊将前往极地科考站工作:能忍受寒冷和孤独

6月20日,武汉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在九一二操场举行。值得注意的是,仪式前,测绘学院博士毕业生高晟俊获得了学校专门为其定制的学位服,在校徽下绣上他的武大学号。 高晟俊。图/武汉大学微博 同日,高晟俊告诉九派新闻,他今年35岁,即将前往极地科考站工作,延续科考生活。 他对极地测绘的兴趣源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
人这辈子,最顶级的认知:要有“祛魅”思维 - 天天要闻

人这辈子,最顶级的认知:要有“祛魅”思维

01近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祛魅。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拿学历来说,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对学历祛魅。意思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学历,而不能认为学
拥抱“科学的春天” 大湾区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 - 天天要闻

拥抱“科学的春天” 大湾区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

伴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的热词,一个新的“科学春天”正在到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着力迈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创科已然成为最重要的赋能者之一。在“机遇湾区”走访活动中,创科也成为政产学研都无法绕开的一个关键词。
植物如何抵抗和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秘机制 - 天天要闻

植物如何抵抗和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秘机制

中新网北京6月19日电(记者 孙自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植物是如何抵抗和适应的,长期以来颇受学界关注和持续开展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6月19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该所科研团队和美国高校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研究发现,尽管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生长季节延长,但植物仍能保持叶片生长和衰老时间的稳定平...
为你喝彩|风云岁月:张鹏与中国气象卫星的精准探索 - 天天要闻

为你喝彩|风云岁月:张鹏与中国气象卫星的精准探索

自1970年国家开始上马风云卫星工程,至2023年风云三号07星的辉煌升空,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已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50多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不仅见证了中国气象预报技术的飞跃,也从早期的粗略预测逐步迈向了今日的精准预报。这一变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