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1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论坛现场,就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做出指引方向!
8位大师热情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就中国芯片半导体技术面临的难题发言:“后摩尔时代的AI技术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
邓中翰院士说,如今的半导体制程节点已经来到了5nm,通过缩小三极管尺寸来推进的传统摩尔定律逐渐走向极限,单纯靠提升工艺来提升芯片性能的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时代的需求。
而半导体技术停滞将会导致市场失去重要的驱动力。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出现,由物理层面和信号层面受制约,邓中翰院士提出在信息处理层面进行拓展的“智能摩尔之路”。
邓中翰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赴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成为该校建校130年来唯一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毕业后加入IBM做高级研究员,并获得发明创造奖!
1999年回国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的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而由邓中翰提出的智能摩尔之路指的是借鉴人脑智慧机制,来研究新型的人工智能算法,达到进一步提升信息速度的性价比。
邓中翰说:我们今天看起来处理器好像什么都管,什么都在处理和计算,一会儿算图像,一会儿算声音,一会儿算文字,算什么都用同一个指令集,这样处理效率很低。”
而借用人脑机制来分层分区处理,从而达到高效率的运行。
之前,三星与美国哈弗大学共同的进行将人脑复制并粘贴到半导体芯片的研究,目标是开发利用纳米电极阵列读取神经细胞(神经元)的结构,复制到存储芯片上的技术。总结研究构想的论文于9月23日刊登在了科学杂志《Nature Electronics》上。
专家表示这种展望艰难到无法想象!也有人表示电脑比人脑强太多,但就是逻辑上弱。但这是将电脑模拟人脑,性能是无法比拟的!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