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现状与发展趋势(2025年更新)
分类:健康
浏览数:1131
1. 疫情总体情况
- 感染人数: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AIDS)患者总数达 135.5万例(其中HIV感染者74.98万例,AIDS患者60.52万例),累计死亡47.4万例48。
- 新增病例:2024年新增病例约10.16万例,日均新增近300例,性传播占比超95%47。
2. 主要传播途径
- 性传播主导:异性传播:占新增病例的60%以上,隐蔽性强且多发生于流动人口、老年群体中35。男男性行为(MSM):占青年学生感染的84.7%,且多集中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67。
- 其他途径: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零星病例58。
3. 人群分布特点
- “两头翘”趋势:青少年(15-24岁):2024年新增学生病例3010例,男女性别比34.4:1,同性传播为主67。老年人(≥60岁):占比从2011年的22%升至2024年的20%,预计未来十年可能达总感染人数的1/313。
- 地域差异:高发地区:四川(17.47万例)、云南(11.52万例)、广西(12.32万例)等西南省份疫情最严峻8。发达地区:广东、北京等地以男男性行为传播为主8。
4. 防治挑战与趋势
- 认知不足:老年人普遍缺乏防护意识,认为“无生育需求无需安全措施”1。青少年对艾滋病风险存在“进化错位”心理,低估无保护性行为的危害7。
- 防控难点:性传播隐蔽性强,部分感染者多年无症状但仍具传染性78。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凉山州)防控难度大8。
- 政策方向:目标到2025年,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以下5。
5. 未来展望
- 若当前趋势持续,老年感染者比例可能进一步上升,青年学生群体仍需针对性干预36。
- 需加强性健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定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