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志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因为情绪或心理方面异常,导致机体五脏六腑都出现问题,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中。王庆国是我国著名的国医大师,他长期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尤其在中医内科学、情志病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在临床上,他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诊疗方法,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为无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王庆国于1952年出生,他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异,17岁时便在职工医院担任卫生员,期间亲历多名患儿因麻疹并发肺炎而不治的悲剧,深感医学知识的匮乏对生命的影响,这一经历也激发了他深入研究医学的强烈愿望。后来,他在报纸上读到刘渡舟教授的事迹,被《伤寒论》的神奇所震撼,便立志考入北京,拜入刘渡舟门下,开启了他系统学习中医的道路。
进入大学后,王庆国也圆了梦,跟随刘渡舟教授专攻《伤寒论》。初入学时,他自信满满,但在首次考试中仅得70多分,受到老师的严格要求和严厉批评。这次挫折也让他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此后,王庆国刻苦钻研,摒弃骄傲,专心致志于学业。他深入研读经典,积极参与临床实践,逐渐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在刘渡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领悟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精神。
王庆国在求学期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尤其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有独到见解,提出了“抓主证、活用经方”的理念。他还对“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等经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中药复方机理的新观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提出的经典诊疗理论,将疾病的演变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分别对应不同的病机变化与症状表现。这一理论强调从整体入手,通过观察外感或内伤后人体气机的变化,确定病位、寒热、虚实、表里等关键因素,从而选用相应的经方进行治疗。它不仅适用于急性外感病,也能广泛应用于内科杂病、情志失调等慢性疾病的辨证中。
在现代中医临床中,部分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胸闷易怒、失眠健忘、食欲减退等多种症状,中医通过六经辨证可对其病机进行更细致划分。例如,少阳经证常见于情绪波动大、犹豫不决者;太阴经证多见于情绪低沉、体倦乏力、食欲差者;厥阴经证则对应思虑伤神、心悸失眠、郁久化火者。通过六经分层辨证,能精准对应患者不同的情志失调模式,实现个体化治疗。
之后的王庆国在继承师傅“经方临床化”思想的基础上,将《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应用于现代抑郁症诊治,取得显著成果。他提出情志病可归属少阳、太阴、厥阴三经范畴,并依其主证灵活使用柴胡类、泻心汤类等经方进行调治。对少阳郁结、情绪起伏的患者,他重用小柴胡汤加减;对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者,则选用归脾汤与炙甘草汤相合,效果显著。他强调“辨证要抓主症,经方须活用”。
同时在临床研究中,王庆国教授进一步提出“以主证为纲,以方统病”的辨证方法,重视患者核心症状在方药选择中的主导作用。他主持的多个中医治疗抑郁症课题,采用经方与现代量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证明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在改善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方面具有明确疗效。
王庆国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临床诊治中,在他坐诊时,有一位35岁女教师,因工作变动与家庭压力,近三年来情绪长期低落,伴有胸闷、易怒、睡眠差、月经紊乱,多次在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西药效果不佳且副作用明显。患者情绪压抑但表达欲望强,反复诉说“每天像卡着一口气”,王庆国接诊后并未急于开方,而是细问其生活节奏与病程变化,结合舌象、脉象判断为“少阳郁结、脾虚生湿”之证。随后便开具了相应的药方,七剂之后患者自述“胸口能呼吸了”,一个月后情绪明显平稳,睡眠亦改善。
在之后的治疗过程中,王庆国注意到患者虽情绪改善,但偶有心悸健忘、易疲倦之感,提示脾气虚弱、心神未复。他当机立断,调整了用药,并指导患者改变作息、减少过度思虑,并叮嘱她每天要坚持户外步行以助气机升发。两月后,患者复诊时神色轻松,情绪稳定,已能正常授课与照顾家庭。患者感激得几乎落泪:“王教授几句话,说到了心里去,几味药就让我像换了一个人。”
如今,王庆国不仅是中医“肝郁病证”研究的权威人物,更被誉为将情志疾病从“边缘课题”带入中医主流研究体系的开拓者。从辽河油田的病房夜班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讲堂与实验室,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坚守一线,案头有文稿,诊桌有方笺,既重基础理论,又不舍临床实证,主张“古法不泥古,新技不离经”。
即便年逾古稀,王庆国仍坚持亲自接诊、带教与课题指导。学生们常说,王教授就像一座灯塔,用实践照亮理论之路,用温度唤醒医学人心。
在近五十年的医学生涯中,王庆国反复强调:情志性疾病并不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失眠,其病根常常藏于脏腑之间,发于气血不调,成于经络壅滞。他常说:“情志为标,脏腑为本;调情绪不能只安神,而要重在调肝疏气、健脾养心、和胃安魂。否则,就是割草不除根。”
在一场“情志病中西医整合治疗论坛”上,一位中年母亲在提问时语带哽咽:“王教授,我儿子大学期间得了重度抑郁,三年来断断续续吃药,控制得不好,人整天像空壳一样,生活全乱了。我们也试了心理咨询,可始终没有实质好转。您能不能讲讲,中医到底怎么调这种‘心病’?”
王庆国沉吟片刻,语气平静而坚定地说道:“情绪,是气的形影。调郁,不是压抑、不是强撑,而是疏其结、理其气、安其中。其实很多人以为只要少生气、少想事、按时吃药,就能不郁。可我告诉你,真正的调郁,远不止此。我常和病人说,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两件‘看似不起眼、实则决定性’的小事必须做到,只要持之以恒,气机自然调畅,脏腑归位,情绪问题也会随之消融!”
日常哪些事有助于改善抑郁症?
1.动中调情
王庆国提出的“动中调情”是指通过适度的身体活动来调节情绪、疏解内在压力。他认为抑郁症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气机郁滞”,即体内气的运行不畅,而适当活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通畅、肝气疏泄。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全身经络得到激活,脏腑功能随之增强,从而改善因情绪压抑带来的胸闷、疲乏、无力等不适。
尤其是太极、八段锦、慢跑、快步走等节奏温和的运动,既能调动身体活力,又不会引起额外紧张,有助于从生理层面逐步缓解抑郁状态,是中医“以动养气”的具体实践形式。王庆国指出,抑郁症不仅是情绪问题,更涉及心神失养、神志不安。规律运动可以增强大脑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促进神经系统平衡运行。研究表明,适度身体活动能提升内啡肽、血清素等有益物质的分泌,这与中医“心神得养则情绪安定”的观点相吻合。
2.睡眠规律
王庆国认为,抑郁症的形成不仅与情绪因素有关,还与人体的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规律的睡眠能帮助大脑恢复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物质在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反,长期熬夜或作息混乱,会导致神经系统失衡,使情绪更容易波动、抑郁情绪加重。王庆国主张抑郁患者应每天在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避免昼夜颠倒,通过建立稳定的作息节律,促进身心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资料来源
[1]樊姝宁,陈聪爱,徐文秀,等.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从少阴阳气论治抑郁症的临证经验特色[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4(02):101-105.
[2]唐雪纯,李长香,赵京博,等.国医大师王庆国“调枢”治疗情志病[J].中医学报,2022,37(08):1645-1649.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2.08.299.
[3]穆杰,王庆国,王雪茜,等.四逆散开阖以运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2):273-275.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19.02.046.
(《从不吃抗抑郁药!王庆国研究情志病50年,靠这2个方法救了无数患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