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护士节丨患儿健康出院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耳畔响起的是此起彼伏的设备报警声,映入眼帘的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一台台暖箱、呼吸机、监护仪等救护设备整齐地摆满了整个病房。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们正在沟通患儿情况。

护士长蒲芳轻轻托起暖箱里的小家伙,粉嫩的皮肤下青色血管清晰可见。“别看宝宝现在这么安静,昨天刚经历了一场抢救呢。”她轻声说道。在这个被称为“生命起点站”的地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作为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担负着危重新生儿、疑难疾病及早产儿的救治工作,134名护士24小时守护着患儿的健康。

蒲芳,从业之初就来到了新生儿科,怀着对新生儿护理事业的热爱,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护士为患儿处理伤口。

新生儿护理被誉为护理专业皇冠上的明珠,蒲芳说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提升专业能力,才能肩负起守护新生命的重任。她带领护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开展超/极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等4项护理新技术,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超早产儿救治纪录,治愈出院的患儿最低体重是600克,最小胎龄是24周,危重新生儿抢救成活率达99%。

“看到每一个早产患儿,通过我们先进的护理技术和耐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康复出院回到父母的怀抱,能够圆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蒲芳感慨地说道。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共有22个儿科病区,506名护士。近年来,护理部通过做实护理管理、促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开展延伸服务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还通过加强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培训、承办培训班、开展演讲比赛等多形式强化护士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完成65名学员的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有效提升了全院护士护理服务水平。

“来,宝贝,慢慢用力,一点一点地往前走。”

儿童骨科的示教室里,护士长卢巧英正在教意外骨折的患儿小雨练习拄拐行走,她还特意准备了卡通贴纸奖励给完成示教的患儿。这个科室收治的是各种骨折、骨肿瘤、四肢畸形等疾病的患儿,这些患儿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护士们发明的趣味康复游戏,让打石膏的孩子也能笑出声来。科室的照片墙记录着孩子们康复的足迹,每一张笑脸都是最美的勋章。

“我是1991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到今年已经34年了。”卢巧英谈起她的护士生涯。2004年,她从成人科室转到了儿科,她印象最深的是到儿科工作的第一周,每天晚上做梦都是孩子的各种哭声。

儿科的工作不同于成人科室,细小而琐碎,加之孩子在家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需要护士更加的细心和耐心,技术上更加精湛。多年来,卢巧英始终坚守着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用专业细致的护理服务赢得了家长的信任,患者的称赞。

“卢护士长不仅专业能力强,还特别地有爱心,每天都会来病房看看我家孩子恢复的情况,轻声细语地问候小朋友。”小雨的父亲由衷地称赞道。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护士长卢巧英讲解病例。

谈起从业的感想,卢巧英几度哽咽。她说:“当我看到每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经过我精心的护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出院的时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儿科护理工作“心累嘴累身体累”,哪怕是简单的操作,都需要小心翼翼。护士们用一日日、一年年的真情付出,治愈每一个受病痛折磨的患儿。

儿童急诊科的走廊永远充斥着急促的脚步声。护士长邹栩永远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凌晨,两辆救护车同时呼啸而至,2个心脏骤停的孩子被推进急诊抢救室。“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再快一点!”经过医护团队的奋力抢救,2个孩子成功恢复了心跳,最终转危为安。

这支被誉为“移动icu”的团队,每年成功抢救危重患儿1.8万余人次,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急诊最大的特点就是365天×24小时不限号,这意味着护士们必须时刻紧绷神经,不能有丝毫放松。“忙的时候几乎没有吃饭、睡觉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邹栩平静地说道,这样的日子她已经坚持十几年了。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血液科护士正在配药。

“来到急诊科以后,才意识到了护理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使命感,还有紧迫感,因为我们随时都在与死神赛跑。”邹栩讲出了她来到急诊科后最真切的感受。

从清晨的晨间护理到深夜的床边交班,从精准的医疗操作到温暖的治愈瞬间,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当城市渐入梦乡,新生儿科依然亮着柔和的灯光,那是生命最初的守候,也是人间最美的风景。(图/文 余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