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胸痛急需手术,家属却犹豫不决,随后医生担心的意外发生了

胸痛突袭,生死一线的呼救

66岁的张女士,家住江苏苏州,退休后日子过得平静而满足。每天清晨,她在小区公园练太极,傍晚帮女儿做顿家常饭,生活简单却温馨。2020年11月17日中午,张女士正在厨房切菜,突然感到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压榨样疼痛撕裂般袭来,持续不缓解。她扶着灶台,汗水顺着额头滑落,脸色煞白。女儿小丽见状,吓得手足无措,赶紧拨打120,将母亲送往苏州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

下午1点39分,急救车冲进医院。张女士被推入抢救室,痛苦地呻吟,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如纸。急诊科的王医生见状,心头一紧:“胸痛中老年女性,高度怀疑心血管疾病!”他迅速安排心电图检查。1点41分,结果出来:张女士心跳仅30次/分,心电图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急性心肌缺血迹象。王医生果断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即介入手术,否则随时可能猝死!”

然而,张女士的儿子小刚却犹豫了。他皱着眉头,语气怀疑:“医生,你是不是夸大病情?就算有问题,也得去心脏专科医院!”王医生急得额头冒汗:“现在时间就是生命!转院路上可能发生室颤,救都救不回来!”小刚不为所动,坚持要和亲戚商量。医护人员急得团团转,抢救室的气氛剑拔弩张。


第一幕:家属的犹豫与医生的焦急

王医生见劝说无效,果断通知急诊科主任李主任和心内科主任陈主任前来会诊。两位主任仔细分析心电图,结合张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大汗,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无疑!冠脉血管堵塞,必须立即介入手术开通血管!”陈主任语气坚定:“再拖下去,心肌坏死不可逆,随时可能致命!”

小刚却依然犹豫:“我得问问家里人,这么大事不能我一个人决定。”他掏出手机,站在急诊科门口挨个打电话。抢救室里,张女士的胸痛愈发剧烈,监护仪上的心率波动不定。护士小张低声对王医生说:“家属再拖,患者真的危险了!”王医生咬紧牙关,通知导管室做好手术准备,甚至协调推迟了一台非紧急手术,只为给张女士争取时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下午2点58分,小刚还在打电话,商量转院事宜。突然,抢救室传来刺耳的报警声——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张女士意识丧失,身体抽搐,陷入生命危机。王医生大喊:“室颤!快,除颤!”医护团队迅速行动:电除颤胸外按压氧气面罩气管插管准备、肾上腺素静推……李主任沉着指挥,抢救室一片紧张。

小刚听到动静,冲回抢救室,看到母亲昏迷、医生们围着病床忙碌,顿时慌了神。他站在一旁,手足无措,泪水夺眶而出:“医生,救救我妈!”经过10分钟的全力抢救,张女士的心跳恢复,但仍未脱离危险,血压极低,靠升压药维持。


第二幕:生死抉择,手术台上的奇迹

抢救后,李主任和陈主任再次找到小刚,语气严肃:“张女士刚经历室颤,情况极不稳定。现在手术风险很高,但不开通冠脉血管,她活不过今晚!”小刚吓得脸色发白,连连点头:“听你们的,赶紧手术!”他终于意识到,医生的每句警告都是真。

下午3点25分,张女士被紧急推入导管室。陈主任穿上铅衣,站在操作台前,额头渗出细汗。导管室团队早已准备就绪,造影机支架球囊一应俱全。手术刚开始,张女士再次发生室颤!陈主任沉着应对,指挥团队再次电除颤,并注射强心药。经过5分钟的抢救,张女士的心律恢复,手术继续进行。

冠脉造影显示,张女士的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完全闭塞,血流中断。陈主任精准操作,3点50分,球囊顺利进入堵塞部位,撑开血管,植入一枚支架造影显示,冠脉血流恢复,手术行云流水。4点04分,张女士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神志逐渐清醒。4点07分,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张女士被转入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小刚守在病床前,拉着母亲的手,泪流满面:“妈,你吓死我了!”张女士虚弱地笑了笑:“没事,医生救了我。”陈主任走过来,叮嘱小刚:“幸亏手术及时,但恢复期要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


第三幕:张女士的重生与家人的觉醒

术后一周,张女士的心功能逐步恢复,胸痛消失,能下床走动。她出院时,拉着陈主任的手连声道谢:“多亏你们,我这条命才捡回来!”小刚也满脸愧疚:“医生,我错了,不该犹豫那么久。”陈主任摆摆手:“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胸痛不能拖,尤其是老年人,每分钟都在和死神赛跑。”

回家后,张女士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严格控制饮食,少油少盐,每天测血压血糖,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他汀。小丽学会了做清淡菜肴,陪母亲散步,叮嘱她按时吃药。小刚则成了家里的“健康监督员”,定期带母亲复查,逢人便讲:“胸痛别拖,差点害了我妈!”

张女士的故事在小区传开了,邻居们开始重视胸痛的危害,体检率明显提高。小刚还在社区群里分享健康知识,提醒大家:“心脏病来势汹汹,信医生,别犹豫!”陈主任在教学查房时,常拿张女士的病例教育年轻医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是90分钟,家属犹豫是最大障碍。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救更多人!”


科普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赛跑”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张女士的病例中,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引发胸痛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险些致命。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统计,急性心肌梗死的全球发病率约为每1000人中2-3人,中老年人高发。其死亡率在无治疗情况下高达30%-50%,但若在90分钟内开通血管,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

为何急性心肌梗死如此凶险?

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在于:

  • 起病急:典型症状为压榨样胸痛,持续不缓解,伴大汗恶心呼吸困难
  • 进展快冠脉堵塞后,心肌每分钟都在坏死,6小时内坏死不可逆。
  • 并发症多:如室颤(张女士的两次室颤)、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 误诊率高:女性和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误为胃病疲劳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指出,女性心肌梗死常表现为非典型胸痛,如上腹痛背痛,误诊率高达40%。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 胸痛:压榨样,位于胸骨后,持续30分钟以上,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
  • 伴随症状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
  • 非典型症状: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晕厥上腹痛

张女士的胸痛低心率大汗是典型表现。

诊断

  1. 心电图ST段抬高病理性Q波传导阻滞(如张女士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心肌酶肌钙蛋白肌酸激酶(CK-MB)升高。
  3. 冠脉造影:金标准,显示冠脉堵塞部位。
  4. 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心肌运动

张女士的心电图冠脉造影确诊了右冠状动脉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 急救电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抢救室颤心脏骤停
  • 介入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支架开通血管(张女士的手术)。
  •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肝素)、他汀β受体阻滞剂
  • 支持治疗升压药强心药,维持血压心功能

张女士的两次室颤抢救和PCI手术挽救了生命。

预防(基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议):

  1. 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用药。
  2. 健康饮食: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冠心病重要诱因。
  5.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每年做心电图血脂检查。
  6. 及时就医胸痛持续15分钟以上,立即拨打120。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Circulation)强调,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从120分钟缩短至90分钟,显著降低死亡率。

为何家属犹豫致命?

家属的犹豫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常见障碍。张女士的儿子因不信任医生和转院考虑,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指出,30%的心肌梗死患者因家属延误治疗,错过黄金90分钟。陈主任感慨:“胸痛患者每拖延1分钟,存活率下降1%。信任医生,果断决策,才能救命!”


第四幕:张女士的觉醒与医生的使命

术后半年,张女士恢复了健康。她每天清晨坚持散步,饮食清淡,笑容重新绽放。她逢人便讲:“胸痛别拖,差点没命!”小丽学会了急救知识,家里备了硝酸甘油,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小刚则主动宣传健康知识,劝邻居定期体检:“别像我,差点害了妈!”

陈主任在科室会上分享张女士的病例:“急性心肌梗死是与死神的赛跑,医生的技术要快,家属的决策更要快!”他呼吁公众提高胸痛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张女士的及时抢救,不仅救了她,也为无数家庭敲响了警钟。


结尾:胸痛背后的“生命赛跑”

张女士的胸痛,从一次突发危机开始,险些因家属的犹豫酿成悲剧。那两次惊心动魄的室颤,是死神的狰狞警告。66岁的她,用一次生死考验,换来了生命的延续,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胸痛不可小觑,每一分钟都在决定生死。

让我们从张女士的故事中学会:胸痛持续不缓解,立即拨打120,果断信任医生。急性心肌梗死虽凶险,及时手术可挽救生命。愿我们都能用果断和警惕,赢得与死神的赛跑,让健康长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