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常用药的惊人风险:对乙酰氨基酚竟能引发急性肾衰?

在我们的家庭药箱里,对乙酰氨基酚绝对是个“常客”。头疼脑热、感冒发烧时,很多人都会顺手来上一片,它起效快、止痛退热效果好,价格还亲民,一直以来都备受大家信赖。但最近一则消息,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对乙酰氨基酚居然会引起急性肾衰?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的一种,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解热、镇痛的效果。在正常剂量下,它的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是药三分毒”,一旦使用不当,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正常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会通过肝脏代谢,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然后经尿液排出体外。然而,当服用剂量过大时,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不堪重负”。一部分对乙酰氨基酚会经过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产生一种叫做N - 乙酰 - 对苯醌亚胺(NAPQI)的有毒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谷胱甘肽可以和NAPQI结合,使其失去毒性,然后排出体外。但在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时,谷胱甘肽会被迅速耗尽,无法及时中和NAPQI。这些剩余的NAPQI就会在体内“兴风作浪”,与肝脏和肾脏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造成细胞损伤。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它的血流量丰富,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起着关键作用。当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毒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时,肾脏首当其冲受到损害。急性肾衰就是严重肾脏损伤的表现之一。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少尿或无尿,身体浮肿,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急剧升高。如果不及时治疗,急性肾衰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觉得,自己只要不一次性吃很多对乙酰氨基酚,就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急于缓解症状,在短时间内多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同时服用多种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物,却没有意识到这会导致药物剂量在体内叠加。比如,一些复方感冒药中已经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在服用感冒药的同时,又自行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来止痛退热,就很容易造成药物过量。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他们的身体代谢能力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即使是正常剂量,也可能增加急性肾衰的风险。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开始慌了?别担心,只要合理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还是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的。首先,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建议服用,不要自行增加剂量和服用次数。在服用前,仔细查看药品成分,避免重复用药。其次,在用药过程中,如果症状没有缓解或者出现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少尿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对于特殊人群,更要谨慎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对乙酰氨基酚会引起急性肾衰并非危言耸听。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提高用药安全意识,就可以在享受药物带来的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这些潜在的风险。毕竟,健康无小事,用药需谨慎,多一份了解,就能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