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半数青少年运动不足!世卫支招破解久坐危机

4月6日是世界身体活动日。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倡导身体活动对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虽然这一日子的全球意义不容忽视,但对于中国等面临久坐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健康与社会挑战的国家而言,其重要性尤为突出。

身体活动是指由骨骼肌产生的任何需要消耗能量的身体动作。这一定义涵盖休闲娱乐、通勤交通(步行或骑行)、职业劳动及家务活动等多种形式。按强度可划分为低强度、中等强度与高强度三个等级。以快步走或骑自行车为代表的中等强度活动可使心率提升50-70%;而慢跑、踢足球等高强度活动则能使心率增幅达70-85%。当进行高强度活动时,呼吸会变得深快,数分钟内即开始出汗,且无法连续说出超过几个词语。

锻炼与运动是身体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锻炼是为提高身体素质而进行的更具目的性与重复性的活动,如慢跑、瑜伽、举重、有氧操等,通常具有计划性与结构性,旨在实现耐力、力量或柔韧性等特定目标。运动则是具有既定规则、竞技属性与技能培养的专业化身体活动。

世卫组织研究,身体活动对身心健康及社会福祉具有深远影响。定期参与能有效预防及控制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同时通过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升认知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心理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而言,身体活动更是保障健康成长发育的关键要素。

除个体健康效益外,身体活动还助力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例如步行、骑行等主动出行方式可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带来空气净化与道路安全等积极效应,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健康、可持续城市及气候行动的内容高度契合。然而全球身体活动水平仍普遍不足,世卫统计显示约四分之一成年人(27%)未达建议活动量,超过80%青少年存在活动不足问题。

各年龄段的身体活动建议存在差异:5-17岁儿童青少年应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其中每周需包含三次增强肌肉与骨骼的锻炼;18-64岁成人每周需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并配合两天以上肌肉强化训练;65岁以上老年人除同等标准外需额外注重平衡与力量练习以防跌倒;慢性病患者或残障人士应根据个人能力调整活动方案,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辅以肌肉强化训练。建议存在健康隐患者在调整活动计划前咨询医师或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

与众多全球南方国家相似,中国在提升国民身体活动水平方面面临严峻挑战。2022年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全国阶梯调查显示,19.5%成年人活动不足,女性(14.6%)活跃度显著低于男性(23.9%)。世卫2022年中国身体活动概况进一步揭示差异:16%成年男性与40%成年女性存在活动不足。最新人口研究更表明50.3%少女与29%少男未达活动标准,凸显出针对各年龄段开展干预措施的迫切性。

应对挑战需采取政府主导、社区参与、非政府组织协作与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多维策略。首要任务是制定将身体活动列为公共卫生优先事项的国家政策,明确目标、行动计划与监测框架。同时需投资建设公园、运动场、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并确保城乡均衡分布。公共空间设计应体现包容性,充分考虑女性、儿童及残障人士使用需求。

通过电视、广播、社交媒体与社区活动开展全国宣传,普及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教育系统需将身体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可通过体育课、课间活动与课外运动俱乐部培养青少年运动习惯。社区层面可组织健步团、运动联赛、健身课程及瑜伽活动,借助地方领袖、体育名人与社区组织动员资源、增强凝聚力。建立提供瑜伽、武术或团体运动的社区中心,为居民创造结构化活动机会。

针对制约女性参与的文化壁垒,需设立女性专属健身中心与体育项目,营造安全锻炼环境。宣传女性运动榜样故事,开展社区对话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科技手段方面,可开发适配本土文化的健身APP与可穿戴设备,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举办在线健身课程覆盖偏远地区,确保资源可及性。建立全国性身体活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数据评估政策成效,为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世界身体活动日提醒着我们:通过应对城市化、性别规范与意识缺失等障碍,营造支持身体活动的社会环境,不仅能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更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当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社区领袖与个人形成合力,身体活动必将成为中国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许下"多运动、少久坐"的承诺,携手建设一个更健康、更快乐、更具活力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