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版“红灯停,绿灯行”,看86岁爷爷如何呼吸间让肿瘤无处可逃!

近日,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86岁的周爷爷(化名)
完成了一场特殊的“呼吸游戏”。
通过主动呼吸门控技术
这位直肠癌肺转移高龄患者
成功接受精准放疗。

六年前确诊直肠癌的周爷爷,在我院经过手术联合辅助化疗后病情稳定。

2025年1月,他因咳嗽做了胸部ct检查,意外发现左肺下叶背段的转移灶。

面对高龄患者心肺功能衰退的现实情况,多学科会诊排除手术可能,将希望寄托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

胸腹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存在器官移动的问题。肿瘤会受呼吸、胃肠蠕动等影响,位置不断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就像‘跳动的靶子’。放疗科副主任杨成梁解释。

治疗面临两难抉择:扩大照射范围容易损伤健康组织,缩小靶区又可能导致肿瘤脱靶,治疗不精确。为此,放疗科通过主动呼吸门控技术破解困局。

医生正在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呼吸门控技术训练

放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让患者在整个放疗过程中呼吸运动幅度和频率保持相对一致。根据训练表现调整训练计划直至找到患者的吸气阈值和适宜的屏气时间。

治疗中,患者只需含住特制呼吸阀,根据屏幕提示控制呼吸节奏

当绿色指示灯亮起,深吸气后屏息20秒,此时ct影像显示肿瘤精准“定格”在预设位置,放疗设备即刻启动照射,开始治疗。
“主动呼吸门控技术像是给放疗设备装上了‘动态追踪器’,通过智能识别呼吸,只在肿瘤移动至理想位置时才会实施‘狙击’。这相当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建立保护屏障,且误差控制在2mm以内,一粒米的大小。”杨成梁说。
一周的治疗,让周爷爷的转移灶持续缩小。“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完成整个治疗,也没有一点不舒服。”他感慨道。

杨成梁补充说:“对于像周老先生这样病灶随呼吸移动明显的患者,该技术能将正常组织受照体积减少40%-60%。特别是靠近心肺、胃肠道的肿瘤,能降低30%以上的并发症风险。”射线追着肿瘤跑”的精准治疗,让胸部肿瘤患者不伤心肺,腹部患者不伤肝胃,过去因器官移动放弃放疗的患者也重获治疗机会。

“现在的放疗就像用智能导弹对肿瘤实施定点清除,”放疗科主任葛红形象比喻,“我们不仅能精准定位肿瘤,还能预判它的移动轨迹。随着‘亚毫米’级精准放疗时代到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传统放疗模式正在被彻底改写,为器官功能衰退、肿瘤位置特殊的复杂病例开辟了新治疗路径。”

也许你还有疑问,

这项技术适用于哪些患者?

它对身体有没有副作用呢?

一起来看看deepseek怎么说~

专家介绍


葛   红

放疗科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省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住规培基地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原名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放疗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河南省肿瘤诊疗质控中心放疗专家委员会主委,省医学会放疗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分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放射防护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委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中国北方放疗协作组副组长。擅长肺癌、食管癌及胸腺瘤等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放疗科综合治疗,特别对肺癌、食管癌的放疗有丰富的经验。

坐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扫码即可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杨成梁

放疗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癌症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放射生物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消化道肿瘤mdt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擅长胰腺癌、直肠癌、胃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放射治疗,主要从事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及放射生物等技术和领域研究。发表国外sci及国内中华系列论文26篇。

坐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扫码即可预约挂号、在线咨询

审核:葛   红  庞红卫

作者:罗   辉  常   榕

编辑:常   榕

图片:罗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