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可防可治 早诊早筛是关键

为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民健康开展“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系列肿瘤防治科普,邀请金山茶花计划首席专家/专委会专家/中青年专家做客人民好医生,围绕肿瘤防治进行系列科普,助力形成加强肿瘤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5月9日,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黄诚,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外科主治医师张嘉涛做客人民好医生直播间,围绕肺癌预防与治疗等相关问题与网友进行沟通分享。

新型治疗手段开启肺癌治疗新纪元

黄诚谈到,提升肺癌筛查率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准确发现肿瘤,进而显著提高治愈率并降低死亡率,因此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肺癌的防治不断涌现新手段、新策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靶向药物的研发和推广:近年来,靶向药物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显著延长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期。

2、免疫疗法: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肺癌治疗新方法,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消灭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产品获批适应症并纳入医保,极大改善了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3、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进步,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每个肺癌患者未来将接受到针对其特定病情和基因特点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科学防治肺癌,早期筛查是关键

张嘉涛谈到,肺癌筛查很简单,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肺癌筛查,需要结合年龄、是否吸烟和是否有高危因素来判定是否是肺癌高危人群和具备肺癌危险因素,如果具备,就需要去医疗机构去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已有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用于发现肺癌,比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胸部X线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张嘉涛提醒,肺癌筛查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标准。肺癌筛查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或医学机构进行,这样可以确保筛查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还需要注意筛查结果的解释和处理,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防治肺癌,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张嘉涛在访谈中介绍,目前国内和国际推荐具备肺癌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需要进行肺癌筛查。主要包括以下人群:1、吸烟史:年龄≥50岁,经常吸烟的人患肺癌的机率要比其他人高出多倍。2、有肺部慢性疾病的人:有肺部慢性疾病的人患上肺癌的概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有肺结核、尘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3、职业暴露、长期接触射线的人群:长时间大量接触无机砷、石棉、铬、镍等,又缺乏防护,这些人群发生肺癌的危险比普通人群高。4、长期生活在严重环境污染地区的人群: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水源、土壤和放射性污染。5、直系亲属患肺癌:肺癌是一种遗传倾向不明显的疾病。但是随着国内外长期大数据临床研究发现直系亲属患肺癌是个体患肺癌的高危因素。另外,长时间接触煤烟或油烟的人群这些人群肺癌发病率也会比一般人群要高。

精准病理分期与多学科诊疗的协同进步

黄诚认为,得益于肺癌精准诊疗模式的进步,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极大的改善。肺癌TNM分期,根据患者病理与临床影像学结果,将肿瘤发生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医生根据患者所处的阶段来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意义十分重大。此外,对肺癌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充分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肿瘤的异质性,不仅能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能确保治疗方案实施的完整性、公允性、实用性、可追溯性和时效性,从而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存质量。

肺癌预防从身边小事做起

针对日常中如何预防肺癌的发生,黄诚提出以下建议:1.预防肺癌关键是远离烟草:不吸烟、戒烟、远离二手烟污染和保持好心情是最好的预防手段。2.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成年人每年要常规参加健康体检,健康体检时一定要行胸片正侧位检查,有吸烟史30年的烟民最好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有助于早期发现。同时重视肺癌的临床症状如刺激性咳嗽、胸痛、血痰、声音嘶哑等。3.接受正规的治疗:一旦确诊肺癌后,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最好到地区肺癌诊疗中心或三甲医院的胸外科、肿瘤科和呼吸科就诊,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祖传秘方”。4.多锻炼身体:保持体能活跃不仅有助于预防肺癌,而且似乎能改善肺癌病友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