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症状多,4个方法来检查,你知道那种?

说到肾衰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马上仔细在脑海中搜罗了一圈,结果发现毫无头绪?还是直接从字面理解,肾脏衰老枯竭了,不发挥作用了?又或者是肾脏油尽灯枯,罢工了?

其实大多数人对肾衰竭的认识都很匮乏。这不,小唐三个月前确诊肾功能衰竭,现在手上造了瘘,等成熟后才能做血液透析。他也是病发后才知道这个病,渐渐有了了解。

小唐属于慢性肾衰竭,开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病症。随着肾脏损害的加深,逐渐出现易疲、易渴、尿隐血、尿有泡沫、晚上没尿或尿多、起床后眼睑浮肿、下肢一按一个坑、血压莫名其妙升高等症状。

小唐很后悔没有每年做体检。医生告诉他,肾衰竭是慢慢拖出来的。如果能早点发现早点治疗,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需要忌口,连喝水都不敢大口喝。

类似小唐这样病情加重后就医才知道自己得了肾衰竭的情况并不少见。肾衰竭到底是什么?一般都有什么症状?为什么会这么严重?有什么检查方法吗?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如何理解肾衰竭?

肾脏作为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之一,功能并不单一。它一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和盐分进行清排,过滤体内的垃圾毒物。二可控制血压,三还能促进机体红细胞和刺激维他命D形成,增强骨骼硬度,加强体质。

肾脏衰竭,指的是肾脏受到损害其功能逐渐发生下降的表现。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和治疗,肾脏功能逐渐丧失,最终肾衰竭会逐渐发展成尿毒症

根据病程,肾脏衰竭可分为慢性和急性2种:

1、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主要表现为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它是各种肾脏疾病持续病变的结果,肾脏功能发生减退,体内代谢物无法及时排出形成堆积,使人体环境整体失衡。

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肾脏疾病都有可能引发慢性肾衰竭。肾小球疾病、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伤、肾血管疾病、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高代谢、肾内凝血异常等都是常见病因。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患上慢性肾脏疾病的比例约为10.8%。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都属于此类疾病,其最后的归宿就是尿毒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该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以肾小球过滤率值为标准,慢性肾脏病可分为5期:

第1期:肾小球过滤率值≥90,肾脏功能正常,其功能是常人的60%左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第2期:肾小球过滤率值60~89,轻度慢性肾衰竭。肾脏功能仍在常人的60%左右,症状与第1期一致。

第3期:肾小球过滤率值30~59,中度慢性肾衰竭。肾脏功能只在常人的15%-59%左右,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贫血、疲乏等状态。

第4期:肾小球过滤率值15~29,重度慢性肾衰竭。肾脏功能仍在常人的15%-59%左右,状态与上一期类似。

第5期:肾小球过滤率值<15或透析,末期肾脏病变。肾脏功能已小于常人的15%,无法排出体内代谢物和水分,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

慢性肾衰竭就是其中的2~5期。到了5期,彻底发展成了尿毒症。此时肾脏已经无法自主分泌或排出尿液,只能依靠透析把体内多余的水分以及毒素和尿液排泄出去,或者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慢性肾衰竭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应限制摄入蛋白质、钠元素、钾元素、磷元素等。

2、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又叫急性肾损伤,是指肾脏功能短时间内突然发生急速减退。该类型病死率更高,可能患者肾脏并无病灶,也可能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骤时迅速病变。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有3种:

肾前性肾血流灌注不足。如: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心功能衰竭。

肾性:肾实质损伤,与药物、食物等中毒有关。如:肾小球肾炎

肾后性:急性尿路梗阻疾病。如肾积水、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

二、肾衰竭有什么症状?

当肾脏功能完全丧失,也就是肾衰竭。肾衰竭意味着肾脏不能再释放出维持血压平衡、制造红细胞和维生素D所需的足够荷尔蒙,生命体征已接近消失,随时威胁生命安全。

肾衰竭早期通常只是普通肾病,症状并不会特别明显,很多时候容易被忽视。肾衰竭常见症状有:

1、血压升高

肾衰竭会有血压发生不同程度升高的情况。肾脏排钠、排水功能受损时会导致钠和水在体内蓄留,刺激肾脏分泌波动血压物质,机体凝血机制变差,伤口愈合速度变慢,发生流鼻血、齿龈出血等。

2、困倦乏力

困倦、乏力是肾衰竭最早出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症状。熬夜、过于劳累都会让人变得倦怠,特别是家庭和事业兼顾不瑕的人群,下意识认为只是过度疲劳。如休息后得到改善,潜意识不会被重视。

3、身体浮肿

眼睑浮肿、下肢浮肿现象较为明显。肾脏未能及时清除的多余水分滞留在体内造成浮肿。早期大多是脚踝和眼睑部位出现浮肿,一般休息后即可得到缓解。若持续性蔓延或发生全身性浮肿时,病情已恶化。

此外,出现皮肤瘙痒。肾脏功能失常,阻碍尿素氮、肌酐等有害物质正常排泄,在皮肤中堆积形成刺激后引发瘙痒。未能及时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在体内蓄积,还会胸闷,诱发心力衰竭

4、排尿异常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尿。血尿发作频繁,多为间歇性,一般不伴有疼痛感或其他症状。如在发现首次血尿时及早就医,大概率可避免病变。

慢性肾衰竭初期,尿液量会减少但夜尿量会增加。当尿量逐渐减少,甚至少尿无尿,夜尿量>750ml 或比白天尿量多时,有可能是肾衰竭。

5、面色泛黄

面色泛黄是由于贫血所致。肾功能异常后,骨骼制造红细胞刺激减少,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数量下降,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红细胞,导致贫血,面部呈现无血色、泛黄。

贫血是肾衰竭中晚期的症状。该症状发作和进展十分缓慢,短时间内的反差并不明显,只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渗透。

6、腰部疼痛

超过50%的肾衰竭患者会出现腰部疼痛。腰部、上腹部疼痛,多为钝痛感,有血凝块下落时绞痛感剧烈,被诊为肾及输尿管结石的情况并不少见。

腰部疼痛感通过变换姿势并不能减轻。病灶增长牵拉到肾脏组织或压迫到附近神经线、肌肉就会产生疼痛感,只能进行治疗。

三、4个检查方法

临床研究显示:肾衰竭病情控制不佳且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最后发展为尿毒症的几率大大增加,死亡几率也更高。如何得知是否存在肾衰竭风险?医生告诉你4个检查方法:

1、血常规检查

可以查出患者是否贫血。如诊断贫血程度,大多是正常的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量显示正常或增高。个别患者血小板下降,细胞沉降率上升。

很多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大范围积压,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明显下降。少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并列减少,造血功能急剧下降,步入肾衰竭状态。

2、尿常规检查

肾衰竭患者主要检查尿渗透压。该项检查可知尿渗透压的具体情况,多数<1.018,最高可达1.012。尿浓缩稀释实验显示夜尿量>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1.020,最值尿比重差应<0.009。

尿渗透压随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变化。患者尿量减少,每天的排尿量<1000ml,尿蛋白定量大量增加。晚期肾小球损伤范围较大,尿蛋白会大幅度减少。

3、尿沉渣检查

检查尿液中是否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将尿液离心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中的沉淀物质。发现有白细胞,一般会认为镜下血尿,红细胞可能是尿路感染。排查后确认肾脏功能问题,进一步确认肾衰竭状态。

尿沉渣包括X线尿路平片和造影、同位素肾图、肾扫描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发现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以及颗粒管型,以判断血尿或感染的情况。其中蜡样管型最具意义。

4、影像学检查

尿路超声显像可以检查尿路梗阻情况。针对患者肾脏受损的情况,展开超声检查,了解肾脏形态大小。肾脏体积缩小,肾皮质回声出现明显异常。肾脏体积发生增大,代表的则是急性肾衰竭。

肾衰竭患者可能并发心血管疾病。胸片检查可以了解心胸比例,判断有无肺部水肿、心脏扩大、合并感染、心血管状态。肾脏动态检查,可以得知肾小球过滤率值下降的严重程度,和肾脏排泄的障碍程度。

以上都是肾衰竭的常见检查方法。患者还可以进行肾功能检查,其身体各项指标均能提示肾功能减退。患者还应进行全面体检,尤其是血压高、贫血、面色泛黄或黝黑的患者。

对肾衰竭来说,检查工作必不可少。通过仔细检查才能落实针对性治疗方案,将治疗效果提升到最佳。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手术,才能延长存活时间,降低肾衰竭死亡率。

肾衰竭危害性突出,须重视治疗工作。建议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日常饮食均衡搭配,减少进食重口味食物,以减轻肾脏负担,避免病情加重。如:过咸、过油、过辣等食物。

肾衰竭一种可怕的肾脏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肾脏健康。患者肾功能下降,会干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肾衰竭需警惕,平时应积极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发病后及时治疗,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充足的休息。

总结:

肾衰竭是肾脏受损发生功能下降的一种表现。按病程可分为慢性和急性,慢性是由肾脏疾病逐渐演变而来,急性则是突然性的,并无特别征兆。

肾衰竭病发后症状较多。血压升高、困倦乏力、身体浮肿、皮肤瘙痒、排尿异常、面色泛黄、腰部疼痛都是它的常见症状。临床常通过血常规、尿常规、尿沉渣、影像学这4个方法来进行肾衰竭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