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介绍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措施有关情况”。
>>>中疾控:国内目前暂未发现xbb.1.5本土病例。
>>>国家卫健委:将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变异株流行趋势,掌握变异情况。
>>>外交部领事司:来华人员登机前48小时须核酸检测;中国目前没有发现新变种病毒或显著突变。
国家卫健委: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变异株流行趋势,掌握变异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实施“乙类乙管”措施以来,出入境人员及交通工具卫生检疫、进口货物口岸疫情防控、边境口岸恢复开通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从业人员加强自身防护,乘客落实个人防护措施,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变异株流行趋势,实时掌握变异情况。
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疫情挑战
米锋表示,三年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不仅很好地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国际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刚刚遭遇疫情的时候,面对致病率较强的原始株,坚持的是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策略,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我们积极分享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确定病原体,第一时间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为国际社会疫情防控、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米锋介绍,我们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十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的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医疗专家组,毫无保留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
米锋介绍,我们最早承诺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率先支持疫苗研发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我们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举办了百余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的活动,也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我们也愿意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疫情挑战,更好地保护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中疾控:
国内目前暂未发现xbb.1.5本土病例
1月1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措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从全球看,奥密克戎变异株从发现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球已经发现进化出了750多种进化分支。截止到1月10号全球新冠病毒共享数据库当中各个国家上传的序列进行分析,在全球流行前两位的现在是ba.2.75和bq.1.1,截止到今年1月10号,全球已经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重组体有72种,其中主要流行的就是xbb及其亚分支,这个变异株在一些国家的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当中占比还是比较高的。xbb.1.5是xbb当中的一个亚分支,它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增加,截止到今年1月12号,已经在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监测发现。
就我们国家而言,从去年12月1号到今年1月10号,我们国家从31个省和兵团的感染病例当中已经监测发现了19种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其中ba.5.2和bf.7占据绝对优势,两者加起来相当于这19种进化分支的97%。从去年10月份一直到今年为止,我们国家累计报告了xbb本土病例16例,都是xbb.1的进化分支。到目前为止,暂没有监测发现xbb.1.5的本土病例。同期,我们国家监测到的本土bq.1的病例是56例,这里包括bq.1、bq.1.1、bq.1.2等6个进化亚分支。此外,从去年12月1日以来,全国输入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已经有79种奥密克戎进化分支输入到我国,其中比例比较高的前三位的是ba.5.2、bf.7和bq.1.1。
xbb等变异株会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中疾控解答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bq.1、xbb变异株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优势毒株,放开之后,这些变异毒株传入我国,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流行?老百姓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我们大家刚刚都经历了一个高强度的流行,大部分人可能也都出现了一些喉痛、发热、咳嗽,甚至出现了全身不适的情况,其实这些都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一种应答反应。
在短期内或者说是在相当长的一个范围内,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感染是有免疫记忆的,体现在我们可以产生一些体验免疫等等高水平的抗体,也可以发生免疫记忆细胞等等。所以事实上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由于我们短期内在人体当中,或者在人的群体当中存在这种高水平的综合抗体,即使出现了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输入,引起我们本土大规模的流行,尤其是达到刚刚已经经历的这种高强度感染高峰的可能性极低。
陈操表示,对于一些脆弱的人群,还有高风险人群,比如65岁以上的老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还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员,可能会出现由于新的奥密克戎毒株输入而造成感染,甚至二次感染。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广大公众,既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慌,我们现阶段仍旧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有老人同住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好环境的卫生,做好手消毒,勤通风。另外一定要做好作息的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身边的人。
陈操提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也要督促员工做好个人防护,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要做好员工的缺勤和病症的记录,给员工以足够的休息时间和治疗的时间,不要让员工带病到岗。同时对公共的环境和共用的设施做好消毒。
外交部领事司:
中国目前没有发现新变种病毒或显著突变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针对当前的疫情,一些国家指责中国信息不透明,跟世卫组织的沟通不及时,甚至可能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影响其他国家,这一问题要如何看待?
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吴玺回应称,疫情以来,中方一直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分享相关的数据,包括中国国内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毒基因的数据,中方也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我们跟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60余次技术方面的交流。也就是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就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5次相关的技术交流。
吴玺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月4日发布的消息称,中国国家卫健委提供的病毒基因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主流毒株与其他国家提交的中国感染旅客病毒基因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发现,在中国目前没有出现新的变种病毒或者是显著的突变。
世卫组织欧洲区主任近日也表示,中国一直在向国际社会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掌握的信息,中国的疫情不会对欧洲产生影响。大家肯定还记得,前几天有一些新闻报道,就是新加坡的卫生部长1月9日在过会发表声明称,目前没有在中国入境的人员身上发现新的变异病毒,中国入境新加坡被检测出来阳性人员的数量只占新加坡总体输入很小的一部分,大概是5%,所以来自中国的输入到新加坡是远远低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吴玺表示,由此可见,个别国家对我们的指责、对我们的妄加揣测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没有依据的。
要求登机前48小时核酸检测是确保旅途更安全
有记者提问,实施“乙类乙管”之后,国内不再对全员开展核酸筛查,但是在入境方面还是对旅客要求有登机前48小时核酸检测等措施,想问一下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些措施?对于中外人员往来会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吴玺在发布会上介绍:“我们始终本着科学、精准、高效的原则开展疫情防控,动态地调整、优化防控措施。“乙类乙管”并不是“乙类不管”或者“乙类不防”,我们要防的是跨境传播,便利的是人员的跨境流动。奥密克戎的致病率可能有所减弱,但是传染性有所上升,跨境旅行的时候,大家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空间中,感染的风险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要求来华人员在登机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我想这也是为了确定旅行者本身没有受到病毒的感染,也是确保他的旅途更加安全,也是为了确保防止病毒的扩散。”
吴玺表示,“那么落地以后,海关会对有症状,或者是申报异常的人进行一个抗原的检测,我想这也是为了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如果旅客本身没有什么症状,或者是没有被病毒感染,那么我想这些措施对他们的旅行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中外人员往来的管理措施有了这些新变化
吴玺介绍,新的中外人员往来管理防控措施出台以后,有以下几项变化:
第一项变化,来华手续简便了。取消向驻外使领馆申报健康码环节,在登机前48小时核酸完成以后,可以填报到海关健康申明卡当中,如果是阴性就可以来华,如果是阳性,在转阴以后才能来华。另外,在签证的便利化方面也采取了新措施,恢复了定居、访问、过境、商务、团聚以及探亲和私人事务方面签证的审发,以便利外籍人士来华。
第二项变化,航班更多了。取消对航班的数量、航线以及客座率的限制,现在国际航班正在稳步增长。在公路、水路方面,外交部也在逐步有序地开放更多口岸。
第三项变化,取消入境集中隔离。来华人员入境时不再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只要健康申报正常,海关的常规检疫没有问题,就可以直接放行进入社会面,如果申报异常或者有发热等症状,海关就会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如果检测是阳性,就会要求居家或者居所隔离,或者就医。
@计划出国或有意来华人员,外交部提出4点建议——
吴玺介绍,“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外交的底色,“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实施前,外交部就部署各个驻外使领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根据国内总体方案,结合驻在国相关情况,制定具体的落实细则,也广泛进行宣介,帮助来华人员了解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尽最大的努力提供更好的领事服务、领事协助与领事保护,最近正在优化升级12308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让所有在海外的公民,能够随时与祖国联通,随时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此外,“中国领事”app正在升级,推出更多业务,实现护照、签证、养老金资格认证等“掌上办”,尽量使群众能够“少跑腿”或者“不跑腿”。
他向计划出国的或者有意愿来华的人员提几点建议:
一是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要妥善做好自己的旅行计划,做好个人防护,维护自己的健康,确保能够平安出行、安全出行。
二是认真了解目的地国的入境政策,以免自己在入境时受阻或出现滞留的情况。
三是出行之前及时下载“中国领事”app,完成“海外中国公民信息登记”,以便驻外使领馆能够为大家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是提醒所有的来华人员,要按照规定在登机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随身携带检测报告,以便备查,及时通过海关小程序来申报健康状况,在回国以后要遵守入境地的疫情防控政策。
国家移民管理局:
1月8日以来出入境人员数量呈稳步增长、有序恢复态势
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对优化中外人员往来作出了安排,国家移民管理局也对此研究制定了优化移民管理政策措施。从1月8日实施以来监测情况看,出入境人员数量呈稳步增长、有序恢复态势。
一是总量明显上升。1月8日至12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日均检查出入境人员49万人次,较“乙类乙管”政策措施实施前上升48.9%,是2019年同期的26.2%。
二是海陆空同步恢复。海港、陆路、空港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分别为2.1万、42.4万、4.5万,较实施前各上升13%、53.3%、33.2%,为2019年同期的36.4%、30.1%、11%。空港口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客流最多,日均1.1万人次,陆路口岸深圳福田增幅最大,日均2.1万人次。
三是入境数量略高于出境。日均入境25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54.7%,日均出境24万人次,较实施前上升43.3%。
海关总署:
将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特别是xbb等变异株监测等工作
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李政良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海关总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坚持“口岸疫情防控海关必坚守”的要求,严格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卫生检疫,科学精准做好“人、物、环境”同防、多病同防、海陆空同防,为国家抗疫大局做出了海关贡献。
新冠病毒调整为“乙类乙管”且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后,海关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稳妥有序、科学规范做好相关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口岸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措施。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海关在口岸环节不再对入境人员实施全员新冠病毒采样核酸检测;将来华人员行前48小时之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纳入海关健康申报内容,海关在口岸严格落实健康申明卡核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常规卫生检疫措施。
二是根据健康申报结果进行分类处置。对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入境人员,海关直接放行。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入境人员,海关将在口岸进行新冠病毒抗原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海关将人员信息通报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并配合地方做好人员处置工作;结果为阴性的,海关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等情况进行后续处置。
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广大来华人员,要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要求,于行前48小时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者方可来华,如呈阳性,应在转阴后来华。刚才外交部吴玺司长也对相关方面的政策作了解读。同时,在口岸入境时,要按要求如实逐项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健康申明卡》,如有隐瞒或虚假填报,海关将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如有检疫方面的异常,请配合海关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采样检测等后续处置工作。
三是优化入境货物检疫措施。海关对冷链食品不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抽样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监督等措施,但将继续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继续保持与出口国家或地区主管部门的沟通,坚持源头视频检查,同时通过产品准入审核、回顾性评估审查、企业注册等环节,进一步压实境外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输华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防范污染的指南;对源头发现的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予以处置。对于进口非冷链物品,海关不再实施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监测采样和预防性消毒监督。
1月8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且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以来,全国口岸通关平稳有序。下一步,海关将继续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特别是xbb等变异株的监测等工作,同时依法实施常规卫生检疫,落实多病同防,坚决筑牢口岸检疫防线。
民航局:
预计国际航空运输生产将继续保持稳步恢复态势
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副司长孔繁伟介绍,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部署,近期民航局结合实际积极优化调整行业相关政策,解除国际客运航班“五个一”、一国一策、高风险分级、客座率限制、相关保障人员闭环管理等措施,要求民航系统各单位按照安全第一、市场主导、保障先行的原则,确保国际客运航班稳妥恢复;取消目的地为北京的国际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为优化中外人员往来创造便利、通达、快捷条件。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国际航班呈现增长态势。本周国际客运航班预先飞行计划数量为563班,通航国家63个,分别恢复至疫情前的6%和87.5%。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国际航空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提升,预计国际航空运输生产将继续保持稳步恢复态势,我们将按照“循序渐进、稳中求进”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国际航班计划,满足中外旅客国际出行需求。同时,把握好行业恢复发展的节奏,确保安全第一,确保航班量的增长速度同行业的综合保障能力相匹配,严守民航行业的安全底线。
来源 | 天津广播
融媒体编辑丨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