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听力下降误以为是老了的自然现象,出现连锁反应查出巨大脑瘤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仅次于胶质瘤,居第2位,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

今年53岁的张女士(化名)也不幸患了脑膜瘤,半年前左耳听力莫名下降,她一度以为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的缘故,直到因走路向左偏斜到医院检查时,才揪出元凶竟是颅内长了一个超大的脑膜瘤!


听力下降误以为是“老了的自然现象”,出现连锁反应查出巨大脑瘤!


张女士家住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约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下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症状,因此她暗自以为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加上对生活影响不大,便一直没太在意,也就没有到医院就诊,这样一拖就是半年。


直到7月末的时候,张女士出现连锁反应,无明显诱因走路向左偏斜的症状,随后就诊于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后症状还是没有明显好转,家人陪她辗转到区医院,拍了脑部CT,才发现大事不好。


脑部CT结果提示:脑部左侧后颅窝有个巨大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情况复杂,建议转院治疗。


一家人一下子就懵了,顿时慌作一团,好在冷静下来的家人各出气力四处打听了解到昆明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由北京常驻专家张永力院长领衔,在脑肿瘤方面经验丰富,遂到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三博团队高难度手术奋战近10小时“精雕细琢”切除,拼得生机!


入院后,张院长仔细阅读资料,询问病史,查体后初步诊断为:左侧桥小脑角占位脑膜瘤可能,但手术风险有多大,选择何种治疗方式还需完善检查后才能下结论。


完善检查后,头颅MRI提示左桥小脑角区、左岩斜部占位,脑膜瘤可能;头、颈CTA提示颈内动脉C6、7段受压,左桥小脑角区、左岩斜部部分血管被包埋,管腔变细。


术前检查


张院长介绍:“患者症状明显,有明确手术指征,患者也无明显手术禁忌症,理应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风险较大,肿瘤不仅大,约6X5X4cm,位置也相当敏感,周围血供丰富,尾侧达延髓外侧,和后组颅神经粘连紧密,部分嵌入肿瘤,内侧肿瘤表面富含大量血管,和小脑及脑干无边界,粘连紧密,切除肿瘤时可能影响神经功能,深感手术的难度之大,保守治疗则随时可能出现脑干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面对张女士一家急切的求治心情,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张院长带领神经外科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为张女士制定了详细和周密的手术方案,决定施行“左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脑幕切开巨大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


术中,经过初步探查发现,手术比想象得要更难,医生面临的考验,不光是要尽可能的切除肿瘤,还要尽可能的保护神经功能。张院长带领团队在手术显微镜下沉着应对,先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控制出血,一边分块切除肿瘤,一边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肿瘤进行精细剥离,仔细保护与肿瘤粘连紧密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手术从上午10:30一直持续到晚上19:40分,奋战近10小时的“精雕细琢”切除,最后在显微镜下次全切除肿瘤,为张女士拼得生机。


术后检查


术后病例诊断也证实了张院长的诊断。


病理诊断报告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出现这些异常不一定是老了的表现,有可能是脑瘤的警示信号!



脑膜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脑膜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好发于中老年人。良性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可来源于颅内任意部位,患者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但由于其膨胀性生长,临床表现为癫痫及头晕、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还可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感觉、语言表达、精神活动和视觉障碍等神经系统局部症状。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机能下降,各种毛病就会出现,但要注意的是中老年人出现以上这些异常症状时不一定是老了的表现,有可能是脑瘤的警示信号,应及时就医,别轻易给他们贴上“老了的自然现象”的标签,耽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症状性脑膜瘤的首选方法。多数脑膜瘤位置表浅,远离重要功能区,没有包饶重要神经、血管,手术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小,风险比较低,容易取得较高的切除率和较好的预后。如果脑膜瘤长得比较大,位置深在,血供丰富、质地硬韧、累及功能区或者包饶重要神经、血管,那么手术难度就会增大,风险也相对增高,不容易保证较高的切除率,甚至昏迷死亡。


总体来说,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微创外科技术及仪器设备的改良显著提高了脑膜瘤的手术安全性,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尽早处理才能减少并发症和副损伤!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到院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