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标题:
1、学术前沿|郭佳教授深度剖析中西融合治疗抑郁症新路径
2、大咖论道|以解郁除烦为例,揭示中西医融合破局抑郁症治疗奥秘
6月27日,“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2025年络病学术会”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时在成都、西安和昆明举行。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郭佳教授作题为《从指南看中西融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价值》的学术报告,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郭佳教授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其流行病学数据不容乐观。郭佳教授表示,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报告显示,中国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达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据此估算,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超9500万,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高达28.4%。抑郁症具有复发率高、自杀风险高、识别率低、治疗率低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郭教授指出,西医对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标准,即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伴随兴趣减退、愉快感丧失等症状,持续发作两周以上即可诊断为抑郁症。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然而,当前抑郁症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诊断率和治疗率不足,临床治愈率低于30%,常用抗抑郁药起效延迟,不仅增加了自杀风险,撤药综合征也较为常见,且药物不良反应众多,严重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
从中医角度来看,抑郁症被归为“郁证”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与肝、心、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衡有关。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整体调节来达到治疗目的。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郭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不仅弥补了单一治疗方法的不足,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医学领域创新。通过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式,首先根据西医标准确定抑郁症的类型,再利用中医的审证求机、辨证分型方法进一步诊断,可以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毒增效,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中西医结合治疗还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指导,有助于预防抑郁症复发。
随后,郭教授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在抑郁症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临床应用以及中西医结合在青少年抑郁、围产期抑郁、绝经期抑郁和老年抑郁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对于抑郁症急性期,郭教授以创新中药解郁除烦胶囊为例,介绍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取得的良好疗效。
“抑郁症急性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缩短抗抑郁治疗疗程,提高疗效。轻度抑郁可单用中药或针灸治疗,中重度抑郁则应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证候进行中医辨证进行辅助治疗,必要时联合心理治疗及/或物理治疗。”郭教授介绍,“解郁除烦胶囊是由半夏厚朴汤与栀子厚朴汤加减化裁研发而成,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该药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的功效,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症见情绪低落、心绪不宁、咽中如有异物、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易叹气、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口苦咽干、大便秘结的患者。临床研究显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解郁除烦胶囊能有效改善抑郁、焦虑及吞咽如梗等症状,同时可减少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此外,动物行为学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可拮抗利血平所致脑组织中NA、5-HT含量降低,升高DA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NA、DA、5-HT)发挥抗抑郁作用。”
在报告中,郭教授还对中西融合治疗抑郁症进行了展望。“中西医融合要重视中医辨证施治,以西医治疗为基础、中医为辅,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社会因素。”郭教授指出,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中医证候与西医诊断的关联性,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方法,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药物副作用,让众多抑郁症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