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用你发财的小手点点"爱心"创作不易,感谢大家的支持!每日更新更多优质内容
今年这个夏天,三伏天格外引人关注。才入伏没几天,不少人已经直呼“热得受不了”。尤其是今年,三伏天被称作“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总共才30天,可热劲儿却一点儿没打折。这让人不禁好奇,今年这夏天,到底能热到啥程度?
说起三伏天,那可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段。从农历上看,每年从小暑到处暑之间,就是三伏天的“主场”。古人有句话叫“热在三伏,汗在心头”,这话一点儿不假。这时候,天地就像被一个巨大的蒸笼罩着,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人也跟着燥热难耐。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更得格外当心,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暑、气短、胸闷。
那三伏天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中最热、最湿、最难熬的那段日子。古人把这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一步步把热推到顶点。为啥叫“三伏”呢?古籍里说,“伏者,阴气将起,迫于残阳未得升”,意思是阴气刚露头,却被阳气压着出不来,就像万物匿藏,伏而不显。所以,人也得学会“避其锋芒,以静为先”。
今年的三伏天,可是有点不一般。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正好是“入伏”的日子。这一天,正值小暑三候中的“鹰始鸷”,暑气蒸腾、暑湿交加。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这可是“十年一遇”的短三伏。往年常听人说“三伏整整四十天,热得像进蒸锅”,可今年,三伏天却“缩水”了。不过,别看时间短,热劲儿可一点儿没减,防暑纳凉、调气护阳,一样都不能少。
那为啥说今年是“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天呢?这还得从三伏天的算法说起。老话说,“夏至三庚为初伏,四庚定中伏,立秋逢庚便是末伏”。这是祖先总结的天时规律,代代沿用。按照这个算法,今年的三伏天就是30天。其实,三伏天有长有短,天时有轮转,今年正好赶上了个“短打”的三伏年景。
具体来说,今年的三伏天时间表是这样的:初伏从7月20日到7月29日,共10天;中伏从7月30日到8月8日,也是10天;末伏从8月9日到8月18日,还是10天。虽然时间短,但热起来可不含糊。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的人来说,更得小心应对。
除了时间短,今年的三伏天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撞上”了闰六月。7月24日是六月三十,25号一翻页,就直接进了闰六月。这样一来,初伏、中伏、末伏都全数落在了闰六月里。俗话讲,“六月闰一月,天公开玩笑”,这样的年份,六十年也难得一遇。从历法上看,闰六月与三伏齐头并进,不仅让这个夏天显得格外漫长,也为这段时光添了一份说头。
再来说说今年的三伏天为啥被称为“母伏”。按照老法算,2025年入伏在农历六月廿六,这天是双数,属阴,所以今年是“母伏”。古人讲究“数有阴阳,事分公母”,入伏之日看单双,定的就是这一年伏天的“属性”。老一辈常说,“阳为公,阴为母”,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今年“廿六”上场,正中双数,所以伏气虽短,闷热却藏得更深。俗话说得好,“阴中伏,湿热黏人身”,今年这“母伏”之年,气不扬烈而湿重难耐,炎热仿佛裹在湿被里,一身汗都散不出去。
“母伏”带来的影响可不小。由于湿气重,人体容易感到闷热不适,就像被一层湿布裹着一样。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出汗的人来说,更是苦不堪言。而且,湿气重还容易导致身体各种不适,比如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所以,今年三伏天,除了防暑之外,更得注意除湿养心。
那面对这样的三伏天,咱们该咋应对呢?首先,得顺应天时、调理起居。老话说,“三伏如蒸,人须如水”,这时候更应早卧早起,饮食清淡,养心安神。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祛湿利尿的食物,比如绿豆汤、冬瓜汤等。同时,还得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尽量待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另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三伏天更是个需要特别当心的时段。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他们更容易受到高温高湿的影响。所以,除了注意饮食起居之外,还得定期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说起来,三伏天到底热不热,其实和它是30天还是40天关系不大。关键还得看入伏那天的气候底子。当然,这些说法多是老一辈留下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严谨的科学支撑。咱们听听就行,别太当真。不过,话说回来,面对这样的三伏天,咱们还是得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暑纳凉、调气护阳,一样都不能少。
总的来说,今年这个三伏天虽然时间短,但热劲儿可一点儿没减。咱们得格外当心,顺应天时、调理起居,才能安然度夏。最后,也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夏天里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你觉得呢?是不是也觉得今年的三伏天格外不一般?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哦!
[免责声明]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
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
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
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