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一旦生病,尤其是病情较为严重时,手术似乎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盲目手术不仅可能无法治愈疾病,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下面通过一个真实案例,让大家对手术治疗有更全面的认识。
高龄患者肺结节治疗抉择
有一位 75 岁老人,在常规体检的肺部 CT 检查中,发现了磨玻璃结节。影像显示,结节内有空泡征,还有血管穿行。经过多学科专家会诊,初步判断为原位癌或微浸润腺癌。鉴于老人年纪大,身体代谢功能较弱,医疗团队给出的建议是定期复查,每 6 个月进行一次低剂量 CT 扫描,暂时不考虑手术。此后,多次影像对比发现,结节形态稳定,说明肿瘤发展缓慢。
然而,患者和家属对此十分不解,他们质疑:“都确诊癌症了,不手术怎么行?” 主任医师耐心解释,老人本身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对于这种发展缓慢的低危肺结节,强行手术可能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范围在 20% - 35% 之间,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缩短寿命。这一观点,在 PMC6209797 的研究数据中也得到了证实。
外科手术:并非零风险的治疗手段
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依据《外科学诊疗规范》,分为急诊手术、限期手术和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针对创伤性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在 6 小时内进行;限期手术适用于恶性肿瘤根治,建议确诊后 2 周内完成;择期手术则针对良性病变切除,可根据患者情况安排。但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
解剖结构损伤风险
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目标器官周围的重要结构,如心包、膈神经和喉返神经。而微创手术能有效降低 30% 的机械性损伤风险。
麻醉并发症风险
依据《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南》统计,全身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 1.2‰ - 2.5‰之间,包括呼吸抑制、药物过敏、恶性高热等。因此,术前进行 ASA 分级评估至关重要。
出血控制风险
复杂手术中,血管损伤的概率约为 3% - 5%。术前做好凝血功能筛查,并在术中准备自体血回输装置,可减少 50% 的异体输血量。
感染防控风险
开胸手术切口感染率在 1.8% - 3.5%,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能降低 68% 的感染风险。术后还需密切监测 C 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
远期并发症风险
肺部手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在 15% - 30%,腹腔手术则可能导致 5% - 15% 的患者出现肠粘连。而加速康复外科方案能减少 40% 的术后并发症。
这些疾病,不一定非要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约 85% 的患者通过系统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6 周后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只有出现马尾综合征或进行性肌力下降时,才需考虑手术。
肺结节管理
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小于 8mm 的实性结节,建议每年随访;纯磨玻璃结节则需进行 5 年动态监测。研究表明,这类结节年均增长仅 0.3 - 0.5mm。
甲状腺结节评估
超过 90% 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建议每 6 - 12 个月复查超声及 TSH 水平。只有结节大于 4cm、疑似恶性或出现明显压迫症状时,才需手术。
痔疮阶梯治疗
无症状痔疮无需治疗。Ⅰ - Ⅱ 度痔疮,可通过饮食调节和肛周清洁缓解;Ⅲ 度痔疮可尝试胶圈套扎术。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占比不到 7%。
良性囊肿处理
肝囊肿大于 10cm 或伴有感染时,才考虑治疗;单纯性肾囊肿每年增长不超过 5mm,可先观察。乳腺囊肿在囊壁增厚超过 5mm 或存在实性成分时,可进行超声引导穿刺。
围术期风险管控要点
术前身体清洁
美国外科感染学会指南建议,术前一晚用 4% 洗必泰溶液沐浴,可使术野菌落数减少 75%。
呼吸道管理
麻醉插管前,清洁鼻腔并修剪鼻毛,能使术后呼吸道感染率下降 18%。
代谢调控
术前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8 - 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 7.5%,可减少 52% 的切口愈合不良风险。
营养支持
ESPEN 指南推荐,术前 3 天开始口服营养补充剂,每日保证每千克体重 1.5g 蛋白质的摄入,提高手术耐受性。
生活习惯调整
术前戒烟 4 周以上,可使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41%;戒酒 2 周以上,能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达 65%。"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