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2 岁的老唐(化名)而言,水不过是在口干舌燥时用以解渴的工具。若非喉咙干渴发出抗议,他绝不会主动端起水杯,去喝那些在他眼中寡淡无味的 “清汤寡水”。
家人却时刻关注着老唐的健康,见他如此忽视饮水,忧心不已。老伴儿常常在饭桌上念叨,说起隔壁单元的老张,年轻时仗着身体好,不爱喝水。结果上了年纪,肾脏问题频发,被慢性肾病缠上,大把大把地吃药,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老唐却总是敷衍应对,觉得这些离自己远着呢,坚信自身硬朗,哪能轻易被这点事儿击倒。
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
不久前,老唐得知一位老友竟被确诊为尿毒症。看到老友形容憔悴,频繁奔波于医院与家之间,老唐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此刻,他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那些被自己长久忽视的健康细节,竟可能暗藏致命危机。
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习惯将肾脏推向深渊,引发尿毒症这一可怕病症?
一、正确认识尿毒症,它是怎么来的?
在医学领域,尿毒症这一术语常常被误解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然而,它实际上是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体现,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标志。
尿毒症的出现,意味着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这一状况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对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究竟哪些是导致尿毒症发生发症的危险因素呢?
尿毒症最为关键的 “导火索” 之一便是慢性肾病(CKD)的肆意发展。
在慢性肾病中,肾小球是最先受到影响的部位。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例,炎症会破坏肾小球滤过膜,使其失去阻拦蛋白质和血细胞的能力,导致大量蛋白漏入尿液,形成蛋白尿。
随着病情的恶化,受损的肾小球不断增多,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衰退。
肾小管在肾脏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慢性肾病期间,缺血、肾毒性药物等因素都可能损伤肾小管细胞,干扰其对水、电解质及小分子物质的处理。进而引发葡萄糖流失、水钠潴留等问题。
而肾间质的纤维化也是慢性肾病常见的问题之一。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会使肾间质逐渐被纤维组织占据。阻碍肾小管与肾小球的正常功能,压迫血管,减少肾脏灌注,最终导致肾功能下滑。
当慢性肾病持续对肾脏造成损害时,肾脏强大的代偿能力会逐渐减弱。同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会陷入混乱,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威胁生命的情况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到无法维持机体基本运转时,尿毒症便悄然降临,患者不得不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其次,尿毒症的发生发展也更容易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糖尿病会引发尿毒症,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肾脏的多重损害。
持续高血糖如同一把利刃,侵害全身器官,肾脏更是首当其冲。
长期高血糖对肾脏的多重损害是糖尿病引发尿毒症的根源。高血糖会使肾小球内皮、系膜细胞受损。进而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使大分子蛋白质漏入尿液,形成蛋白尿。
同时,高血糖还会激活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导致肾小球内压升高。长期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加速肾小球硬化,滤过功能逐渐衰退。
同时,糖尿病引发的全身微血管病变也会波及肾脏微血管。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变窄,血液流速减缓,肾脏组织供血不足,引发缺血、缺氧损伤。病变还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进一步阻碍肾脏血液灌注,导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功能持续恶化。
而且,糖尿病肾病常伴有炎症反应。高血糖会诱导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白细胞介素 - 1、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介质与因子。加重肾脏炎症,刺激细胞外基质产生,推动间质纤维化,干扰肾脏细胞正常代谢、抑制增殖、加速凋亡,破坏肾脏结构与功能。
在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初期,肾脏会通过部分肾单位增加工作量来进行代偿,提升肾小球滤过率和强化肾小管重吸收。但随着损伤的累积,代偿能力最终会耗尽。
一旦肾脏无法维持代谢废物排泄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体内代谢废物就会大量堆积,血肌酐、尿素氮飙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尿毒症典型症状就会相继出现,尿毒症也就随之而来。
需要注意的是,当不幸罹患尿毒症,患者身体也会发出诸多 “警报”。
最直观的便是排尿异常,尿量可能大幅减少,原本规律的排尿变得稀少且困难。同时,尿液颜色也可能变深、浑浊,甚至出现泡沫。
进一步的会出现身体水肿,先是眼睑、脚踝等部位出现肿胀。随着病情加重,全身都可能被水肿笼罩,仿佛身体被注满了水。这源于肾脏排水障碍,水分在体内潴留。
而乏力、疲倦如影随形。肾脏功能衰败使得体内毒素无法有效排出,堆积在身体各个角落,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让人时刻感到精力被抽空。
更严重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体内毒素刺激胃肠道,使其蠕动紊乱,食欲也会大打折扣,患者身体愈发虚弱。
了解尿毒症的来龙去脉以及症状表现,犹如手握对抗病魔的 “情报”。从根源上预防慢性肾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尽可能远离尿毒症的威胁,守护生命的健康根基。
二、警惕,四件 “傻事” 可致慢性肾病变尿毒症!
肾脏,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排泄与代谢器官,默默承担着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却可能如同“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肾脏健康,甚至将慢性肾病一步步推向尿毒症的深渊。以下这四件“傻事”,千万要警惕。
第一件“傻事”:长期忽视口渴,饮水过少。
水对于肾脏而言,既是“清洁剂”,又是“运输工”。肾脏依靠充足的水分来稀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使其顺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当我们饮水过少时,身体处于缺水状态,肾脏为了尽可能保留水分,会减少尿液生成。这看似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实则暗藏危机。代谢废物无法被充分稀释,它们在肾脏内的浓度就会升高,如同在肾脏这个精密仪器中堆积的“污垢”,不断刺激肾脏组织。
像尿素、肌酐等物质,长时间高浓度地附着于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上,会逐渐损伤其细胞,破坏肾脏正常的滤过与重吸收功能。
而且,缺水状态下肾脏血管也会处于相对收缩状态,进一步降低肾脏的血液灌注,使得肾脏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长此以往,慢性肾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若病情持续恶化,不排除发展成尿毒症的可能。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忘记喝水,一整天的饮水量远远低于身体所需。殊不知这一简单的疏忽正悄然危害着肾脏健康,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件“傻事”已然中招。
第二件“傻事”:滥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药物。
在身体出现不适时,不少人倾向于自行买药服用,期望快速缓解症状。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巨大风险,因为很多药物在发挥药效的同时,可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例如,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它们被广泛用于止痛、退热。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会抑制肾脏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对肾脏血管有舒张作用,其合成受阻后,肾脏血管收缩,肾小球的滤过率随之下降。长期如此,肾小球逐渐硬化,肾脏功能慢慢衰退。
还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在肾脏内蓄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负责对尿液中的多种物质进行重吸收和分泌,一旦受损,其功能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就会失调,肾脏的排毒能力也大打折扣。
更可怕的是,这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往往是隐匿性的。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身体出现不适时,肾脏可能已经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慢性肾病乃至尿毒症埋下了伏笔。
第三件“傻事”:长期高蛋白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丰富,高蛋白食物备受青睐。然而,过量摄入蛋白质却给肾脏带来了沉重负担。
正常情况下,肾脏需要处理摄入食物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等。当每天摄入的蛋白质远超身体所需时,肾脏就需要超负荷工作。肾小球要将大量含氮废物从血液中滤出,肾小管要对其进行后续处理,长期的高强度运转使得肾脏细胞疲劳不堪。
而且,高蛋白饮食往往伴随着高磷摄入,磷在肾脏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同时,过多的磷还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这种激素反过来又会影响肾脏的钙磷代谢,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长期处于这种重压之下,肾脏的组织结构开始发生改变。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等病变逐渐显现,慢性肾病由此滋生,一旦病情失控,尿毒症便接踵而至。
第四件“傻事”:长期憋尿。
这看似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习惯,实则危害极大。
膀胱就像一个“蓄水库”,正常情况下,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刺激人体产生尿意,促使我们及时排尿。但如果长期憋尿,膀胱内的尿液会越积越多,压力持续升高。
一方面,过高的压力会逆向传导至肾脏。
使得肾脏内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影响肾脏的正常血液灌注,如同给肾脏的“血液循环系统”设置了障碍。肾脏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功能受损。
另一方面,长时间憋尿会让尿液中的细菌有更多机会滋生繁殖,一旦细菌逆行感染,就可能引发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肾脏组织不断受到炎症侵袭,会逐渐出现瘢痕化。肾小球、肾小管等结构遭到破坏,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日益衰退,慢性肾病逐渐形成,最终也可能恶化为尿毒症。
总之,医生提醒大家:在生活中要尽量避开这四件“傻事”!
当然,医生并不是说“喝水少、吃错药、吃蛋白太多、憋尿”这些行为一定会导致肾脏损伤,因为和慢性肾病等病理因素相比,影响确实较小,但是,怕就怕“长期积累”!虽然伤害小,却并非不存在,长期如此的话,真的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我们的肾脏健康。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慢性肾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结果。通过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合理用药、调整饮食习惯以及定期体检,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病的风险,保护肾脏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肾脏健康,远离尿毒症的威胁。
参考文献:
1、赵翔宇,姚心怡,孙美玲.慢性肾脏病诱导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OL].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5-01-05].
2、王凯.女性预防肾病,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N].中国妇女报,2022-03-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