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成年人患有这种病,但无法治愈
图片来源:pixabay
就像熔岩一样,但几乎没人都听说过这种病。
撰写者 |黄雨佳
概述 |克莱夫布尔
“2018年的一个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感觉左手有点不对劲。一开始只有大拇指痒,但很快又肿又痛。后来手指残留,其他部位都出现了问题。”手掌很好,同样的症状,我的手几乎变大了一倍,骨科医生给我打了针,让我的手不再肿了。
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我的手着火了。先把手放在雪里冻得麻木,然后突然放到热水里取暖,那种感觉就像是火辣辣的。
。只要稍微用力,即使只是洗手,手也会再次红肿。后来,我的脸、耳朵、脚也开始“灼烧”。我的脸感觉像被严重晒伤了一样,我的脚感觉就像踩在漂白的煤炭上。
没有一个骨科医生知道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来历不明的噩梦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因其他慢性病去看疼痛专家专家,他告诉我我患有
“燃烧人”综合症。
(男人着火综合症),学名
红斑性肢痛症
(红斑性肢痛症,em)。 ”
图片来源:pixabay
今年2月,美国作家杰·巴纳赫(Je Banach)在《时代》杂志上记录了这个故事。
红斑痛是一种罕见的神经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减弱,不能正常收缩和舒张,偶尔会出现梗阻。他们的皮肤偶尔会变红并伴有灼烧感。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想要截肢,甚至结束生命。
该疾病可能是遗传性的,但一些患有高胆固醇血症、汞中毒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人也可能出现继发性红斑性肢痛症。
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农村地区(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每隔3至5年冬春季节,该病就会在高中生中暴发。 1987年对湖北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女生红斑痛的发病率为30.9%,男生的发病率为7.6%。
红斑痛(图片来源:Herbert L. Fred,医学博士和 Hendrik A. van Dijk,CC BY 2.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科学家们仍然不完全了解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只能开始研究那些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一些研究发现
这些遗传病患者携带相同的SCN9A基因突变
。该基因编码Nav1.7钠离子通道,这种突变导致外周疼痛神经元上的Nav1.7过度活跃,在疼痛反应中过度放电,使人对疼痛更加敏感。这种现象称为
外周超敏反应
(外周过敏)。相比之下,携带另一种使 Nav1.7 失活的基因突变的人不会感到疼痛,即使他们骨折或烧伤。
普遍而神秘的慢性疼痛
当疼痛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时,它被归类为“慢性疼痛”,而红斑性肢痛症只是多种慢性疼痛中的一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的一项研究表明,2021 年
大约 20.9% 的美国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6.9% 的美国成年人患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慢性疼痛,使其比糖尿病、抑郁症和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疾病更常见。
。
2021年,约1/5的美国成年人将经历慢性疼痛(图片来源:CDC)
通常疼痛可以保护我们。例如,如果我们不小心碰到了一个热铁锅,我们的手会因为神经反射而迅速跳开,由此产生的疼痛将帮助我们在以后不再重复同样的情况。在此过程中,高温激活皮肤中的神经元,疼痛信号沿着神经传递到大脑。
然而,在患有不明原因慢性疼痛的患者中,不存在这种外部刺激。
超过三分之一的慢性疼痛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许多患者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确定导致慢性疼痛的疾病。
除了红斑性肢痛症之外,带状疱疹、糖尿病或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疾病也会引起周围神经的变化,导致疼痛神经元在不应该的情况下放电。还有一些炎症性疾病会损害周围组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
除了周围神经系统的变化外,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人也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例如,一些手术后的患者即使只是轻轻触摸远离手术伤口的皮肤也会感到疼痛。
中枢性超敏反应
(中枢敏化),大脑将正常的感觉信号解释为疼痛。
药物研发难度大
慢性疼痛不仅很常见,而且很难治疗。研究表明,90% 2019 年遭受慢性疼痛的患者到 2020 年仍会遭受疼痛。这是因为
目前还没有特别适合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
。你可能会想,既然Nav1.7过度活跃是导致周围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机制之一,那么只要阻断这个离子通道的功能,疼痛不就被抑制了吗?科学家们也这么认为,并开发了数十种 Nav1.7 阻滞剂,其中许多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然而临床试验的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即使是在体外模型中最能抑制 Nav1.7 活性的分子,在临床试验中也只能适度减轻患者的疼痛,这与科学家设计这些分子时预期的效果相去甚远。即使在动物模型中,也必须将抑制剂的浓度提高到大大超过体外实验中的浓度,才能达到适度的镇痛效果。
十几年过去了,还没有针对Nav1.7的抑制剂成功上市。
图片来源:pixabay
事实证明,这些神经元中除了 Nav1.7 之外还存在其他钠离子通道。人体中有9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从Nav1.1、Nav1.2到Nav1.9(v代表电压)。那些所谓的因 Nav1.7 失活而感觉不到疼痛的人体内通常还有其他减轻疼痛的机制,例如脑啡肽(一种可以与阿片受体结合以减轻疼痛的肽)。水平将会显着上升。可见的
单独阻断 Nav1.7 完全不足以达到镇痛效果
。
在这种情况下,多管齐下阻断多个钠离子通道难道不能提供有效的镇痛吗?确实如此。如果我们去医院拔牙,医生可能会给我们注射普鲁卡因。它是一种非选择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同时阻断多个钠离子通道的功能。这样我们拔牙的时候就不会感到疼痛了。
但如果你喝普鲁卡因作为止痛药,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在我们体内,钠离子通道不仅存在于传递疼痛信号的周围神经中,还存在于心脏、大脑等各个器官中。一旦普鲁卡因开始在全身发挥作用,所有主要器官将不再能够正常运作。我们可能会变得昏昏欲睡、失去平衡或看到鬼影。过量服用会导致呼吸衰竭和心脏骤停。所以,
普鲁卡因只能用于局部注射,是一种局部麻醉剂。
。
通常用于治疗感染或受伤引起的急性疼痛的其他镇痛药可能不适用于治疗慢性疼痛。例如,长期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会导致胃溃疡;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有严重的呼吸抑制、镇静等中枢副作用,长期使用还会导致成瘾。
药店止痛药(图片来源:ParentingPatch,CC BY-SA 3.0,来自 Wikimedia Commons)一些医生还决定用抗抑郁药治疗患者的长期疼痛。英国和美国的数据表明了这一点
慢性疼痛已成为 65 岁以上人群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最常见原因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抗抑郁药对某些类型的疼痛有效。和
其他各种常用的抗抑郁药要么无效,要么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其用于治疗疼痛。
。
新疗法的曙光正在出现
当然,科学家们并没有因为遇到障碍而停止开发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在九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中,Nav1.7、Nav1.8和Nav1.9这三个主要存在于周围神经中,在大脑中分布稀疏。所以,
许多科学家已从 Nav1.7 转向研究 Nav1.8 抑制剂
,其中一些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还有科学家使用非侵入性扰频疗法来治疗慢性疼痛。他们将电极放置在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
用来自非疼痛区域的信号替换来自疼痛区域的信号,从而“洗牌”大脑接收到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显着缓解80%~90%的慢性疼痛患者的症状。
扰频器治疗期间放置的电极(图片来源:原始论文)
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
经常运动的人比久坐的人更能忍受疼痛
、经常锻炼(散步、游泳、瑜伽等)也能有效降低神经系统的敏感性。还,
认知行为疗法
CBT等心理方法现在也用于慢性疼痛患者,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和感知疼痛。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研究人员甚至尝试使用它
虚拟现实
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 (VR) 设备。它们让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在VR设备中成为漫威世界中的绿巨人,拥有极其强壮、肌肉发达的身体。这样,他们会感觉更坚强,注意力也会被转移,从而减轻疼痛。
患者在VR设备中看到的场景(图片来源:YouTube)
被污名化的慢性疼痛
除了无法治愈之外,慢性疼痛患者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也面临着非常不愉快的情况。他们通常被要求按照 0 到 10 的等级对疼痛进行评分,0 表示完全没有疼痛,10 表示可以想象到的最严重的疼痛。然而,不同人的疼痛评估差异很大。骨折的孩子可以被评为 10 分,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可以被评为 9 分。
但对于这些慢性疼痛患者来说,他们的药物和保险可能取决于这些完全主观的结果。
。
疼痛指数评分表(图片来源:残疾人世界)幸运的是,一种更科学的疼痛评估方法已经出现。例如,一位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形成了
曼科斯基疼痛量表
(曼科斯基疼痛量表),根据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和药物缓解疼痛的程度进行评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最近发现,通过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来记录脑电波,我们还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更让慢性病患者烦恼的是,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还不够。
他们经常不得不面对家人和朋友对他们疾病的怀疑、否认甚至嘲笑。
。很多不太了解的人会认为这些患者只是在夸大病情,自命不凡,甚至懒惰。即使许多非疼痛专家也常常不了解慢性疼痛。
这些患者在身体上已经遭受了很多不便的同时,还遇到了心理和社会问题,这使他们的痛苦更加严重。研究表明
患有慢性疼痛的人经历焦虑或抑郁的可能性是没有慢性疼痛的成年人的五倍
。然而,慢性疼痛与抑郁和焦虑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在美国所有患有持续焦虑或抑郁的成年人中,大多数(55.6%)还患有慢性疼痛。
图片来源:pixabay
正如巴纳赫在红斑性肢痛症的故事中所说,“没有看到就不可能有对话。如果没有对话,我们既不能更好地治疗那些遭受痛苦的人,也不能真正消除它。”这些可怕疾病的突破。”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家,对治疗慢性疼痛无能为力,
我们仍然可以耐心倾听这些患者的心声
,这为他们本已困难的生活提供了一点支持。
参考来源:
莫友梅,杨明瑞,朱光启等。红斑肢痛症流行病学调查[J].湖北医学院学报,1987(03):214-218。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