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一向名闻遐迩。其中,陈皮可泡茶,有健脾开胃、燥湿化痰之效;亦可用于烹制菜肴,虽非主要食材,却能令菜肴回味无穷,尤得人们喜爱。
陈皮还是一味上好的中药材,旧时广州坊间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
其实,广州人从小到大对药食同源的食材都情有独钟,一碗糖水、一煲靓汤、一杯凉茶都离不开这些优质的好食材。
一、百年陈皮被钦点为贡品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泛黄的《良药集》中有追风苏合丸记载。“追风苏合丸”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配方基础上添加广藿香等创制而成。
据《广州市志》记载,清同治帝曾染风寒,腹痛吐泻不止,服用了很多御药都不见效,后尝试服用广州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竟然很快痊愈。于是御笔亲书“杏和堂”敕赐,并钦定陈李济旧陈皮为贡品。
从此,广州陈李济名动京城,“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的佳话不胫而走。
被钦定为贡品的“旧陈皮”就是著名的陈李济百年陈皮,清末达官贵人都以拥有陈李济陈皮为荣耀。
今天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二楼展柜中还能看到百年陈皮的真容。“虽然看上去同其他陈皮颜色相差不大,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现场工作人员称。
二、贡品陈皮道地源自新会
中医药学认为,陈皮是具有理气健脾等功效的一味和药,存放越久价值越高。陈李济百年陈皮原产地在广东新会。这里独特的“湿盆地”地形和气候令生长于此的茶枝柑贵为上品。
每年小雪节气后、冬至前,陈李济便派人去新会,采摘茶枝柑,去肉存皮,就地晒干,然后用草席袋包好,每袋标明年份,运回广州放入木楼仓储。
楼底恰好有数口用来炼蜜的煮锅。楼下炼蜜,芳香蒸汽长年累月浸润楼上陈皮,就此形成独特的广陈皮,特别是放在最里面的陈皮,香气持久、久煮不烂,百年而无虫霉之变。
用这样的陈皮入药,功效奇著。因此,陈李济百年陈皮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
由于炼蜜技术升级等因素,如今陈皮制作过程大大优化,这种传统炮制工艺已成为博物馆一景。
现今,国家地理标志对新会陈皮炮制流程有了明确规定。秋冬时间到新会,随处可见地道的炮制手法。
采收:新会陈皮有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之分;
开皮:用正三刀法或对称二刀法;
翻皮:选择晴朗天气,让开好的果皮自然失水萎蔫,质地变软后翻皮,使橘白向外;
干皮:选择晴朗天气,将翻好的果皮自然晾晒干,或置于专用容器,在烘房内烘干;
包装:用透气性好,无异味和污染的材料包装;
存放:在地势较高、自然通风、干燥的地方,离地、离墙、离顶存放,3年以上可陈化。
三、“胜黄金”佳话永流传
除入药和进贡外,陈李济百年陈皮并不对外售卖,唯有一次例外。20世纪初广州城遭遇水灾,陈李济举行义卖赈灾,百年陈皮的售价与黄金等同。若能得到几片百年陈皮,即被视作幸事。
20世纪50年代,陈李济将百年陈皮赠予宋庆龄、何香凝,赢得“陈皮之珍宝”的称赞。
1985年,陈李济又将百年陈皮当重礼赠给霍英东,霍英东激动地说:“比黄金要珍贵。”
新会陈皮编辑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文来源:广州日报,节选有删改
我是陈皮人家,相信老陈皮会讲故事。
专注新会陈皮文化传播。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