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劝告”适得其反?苏州医生解读精神心理疾病

“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身边有人抑郁,就劝他想开点”“得了精神心理障碍,多聊聊天、散散心就会好”……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仍存在误解。今天(12月11日),由苏州市广济医院、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苏州人 苏心态”精神心理科普访谈直播节目,邀请了市广济医院精神二科主任医师杨勇,和市民共同关注精神心理疾病的各类误解,逐一剖析误区。

节目从备受关注的抑郁症谈起。“不是每个患者都表现为愁眉紧锁,抑郁症有时会藏在笑容背后。”杨勇在直播中提到“微笑型抑郁”。这类患者平时鉴于工作等需要,时常保持职业型微笑,或者看起来性格很开朗,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痛苦。“面带笑容、性格开朗只是人的个性特征或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与抑郁症没有本质联系。”杨勇表示,“微笑型抑郁”患者因为强大的精神消耗,长期处于心理高负荷,实则非常需要帮助关爱。

发现身边有人抑郁了,不少市民会出于好意,劝其“想开点”“坚强点”。专家不提倡这种限于口头的表述。“抑郁症与坚强或脆弱没关系。患者如能自己做到想开,也不会抑郁了。”杨勇在直播中指出,“想开点”这句话非但起不到帮助作用,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反而是一种压力。“此时,我们不妨用行动来表达关爱。”作为家人朋友,可以给患者做顿早餐、约场下午茶聊聊天、一起去健身房运动打球,让他感受到身边人的陪伴和关心,这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支持。

有人认为“精神疾病是没有办法治疗的,是终身不愈的”,杨勇否定该观念。“只有极少数精神疾病患者因早期没及时治疗,导致反复发作、慢性化,迁延一生。”以抑郁症为例,60%以上属于生物性疾病,起因是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介质水平改变。杨勇强调,精神疾病和其他任何疾病一样,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且越早效果越好。

目前国际公认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物理等方式,而这也是市民的高频误区所在。杨勇在直播中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医学技术限制,精神药物副作用较大;但近20年来,精神药物发展更新非常迅速,疗效提高的同时,副作用大大减轻。现在还出现了长效针剂、药物基因检测、经颅磁刺激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脑机接口等新科技,可为患者带来更为便捷舒适、精准高效的诊治。


(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文 车晋彧/摄)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