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usanne Langer的著作《The Practiceof Philosophy》中探索了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她称其为“第六感”。
SusanneLanger对“第六感”的属性进行了描述:一种由五个感官系统感知,对外界信息进行有条不紊的推理,然而与语言表达不同,它仅仅通过一些符号的特有特征传递信息。
在这个特有特征的背后,是一种内容依赖于形式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中最复杂的不是表达内容的形式,而是这种形式可以唤起人们怎样的知觉体验。这种符号形式来源于神话,而音乐是它最高级的表达方式。
叔本华认为音乐在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不依赖于“文字的阐述”与艺术往往需要将欣赏者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一特殊的主题上不同,音乐总能流畅的、准确的传达着信息。
Langer将音乐看作一种纯粹的符号表征,并感慨音乐表达的最终目标似乎就是无止境的诱发个体普遍的情绪体验。自从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发现了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众所周知,音乐不仅仅会表达情绪,还会唤起听者的情绪体验。
情绪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影响着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影响着个体处理外界事物的行为模式。
如今,情绪领域的研究普遍将情绪定义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情绪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人们通过对焦虑症、抑郁症病人的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记忆、更新、转化等能力。
已有的研究虽然对情绪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针对音乐的诱发情绪体验与认知控制的关系做深入探讨。
本研究通过音乐诱发的情绪体验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探讨诱发积极情绪音乐背景、诱发消极情绪音乐背景、无音乐背景下,个体认知控制灵活性和保持性的变化。
情绪影响认知控制的实证研究
负性情绪在正常标准下的波动对执行功能的作用很小,研究发现负性情绪对更新、计划和转化没有影响。迄今为止,仅有一个针对学生群体外人群——老年人的研究,结果显示负性情绪对计划的能力有负性影响。
除此之外,大多数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非常且短暂。如,在一个前瞻记忆任务的实验中发现,负性情绪的作用仅仅出现在任务开始后最初的5分钟,之后就消失了。
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负性情绪对执行任务影响的研究中,在执行任务的分析中,应该考虑到时间进程的影响。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积极情绪会削弱更新、计划和转化,这些研究结果似乎推翻了Isen的理论假设,即积极情绪状态会促进认知加工进行的仔细程度,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却支持了认知资源理论和积极情绪状态下倾向于启发式加工的理论。
但是,积极情绪状态下会提高完成任务的流畅性,尤其是那些需要创造力的任务中。DreisbachGoschke研究发现,积极情绪状态会削弱熟悉信息的转换,但是会促进新刺激的转换。积极情绪状态会削弱任务转换,但是会提高新信息的搜索能力。
研究选取了十首音乐,其中五首音乐预测能够诱发积极情绪,另外五首音乐预测能够诱发消极情绪。让10位被试对10音乐的愉悦度、唤醒度、诱发情绪的种类进行评定。
在愉悦度得分高,且音乐分化种类为愉快的音乐选为诱发积极情绪的音乐材料;在愉悦度得分低,且音乐分化种类为悲伤的音乐选为诱发消极情绪的音乐材料。最终选择的两首音乐在唤醒度上得分相近。
音乐诱发情绪的效果
在诱发情绪的音乐材料中,愉悦度与唤醒度采用0~8的9点评分法,最终选择了一首愉悦度为4.9,唤醒度为5.5,分化情绪为愉快的音乐作为诱发积极情绪的音乐材料。
选择一首愉悦度为2.0,唤醒度为5.6,分化情绪为悲伤的音乐作为诱发消极情绪的音乐材料。
刘亚研究图片对情绪的诱发时,采用1~9的9点评分法,图片诱发的积极情绪愉悦度为6.18,唤醒度为5.75。音乐诱发的情绪愉悦度略低于图片,而唤醒度却略高于图片,但差异并不明显。
这说明,音乐可以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且音乐诱发情绪的效果与图片诱发情绪的效果相近。此外,本实验选择材料时,根据前人的研究选择了五首能够诱发消极情绪的音乐,五首能够诱发积极情绪的音乐。
然而,最终的评定结果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能诱发相应的情绪体验。这说明每个被试的情绪唤起度并不一样,在前人的研究中所选择的音乐诱发了其实验被试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同一首音乐并没有引起本实验中选择被试相似的情绪体验。
Lenton和Martin用音乐诱发情绪的实验中,让被试报告他们沉浸在某种情绪的心理过程和策略,64个被试中三分之一的人回忆起过去的事件,20%的人唱、轻哼或抖脚,9%的人保持静止或移动,14%的人想象与自己无关。
这个结果可以推测出情绪貌似是由音乐诱发的,其实不然,情绪是由一些与音乐无关的心理过程诱发的,而这些心理过程是由音乐触发的。音乐触发个体的心理过程不尽相同,因此,诱发情绪的效果也并不一样。
Carret等将传统的音乐诱发情绪程序与修改后的音乐诱发情绪程序做了对比,即将所有被试听相同的音乐与所有被试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被试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会诱发更加强烈的情绪体验。
然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音乐诱发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为了控制额外变量,还是选择了让所有被试听相同的音乐。因此,本研究中探讨的音乐诱发情绪并未排除个体差异。
音乐诱发积极情绪影响认知控制的机制
积极情绪条件下,BX反应时增加,却并未发现AY反应时缩短,这很有可能因为本实验采用音乐诱发情绪,由于音乐诱发情绪的持久性、强度就不如图片。
故本实验中被试一边听音乐一边完成实验,这可能造成听音乐对认知资源的占用,干扰了任务对个体认知灵活性的检验。
实验采用了修改后的AX-CPT任务,在线索刺激与探测刺激之间加入了三个分心刺激,分心刺激为除A、B、X、Y以外的英文字母。
线索刺激与探测刺激用红色呈现,分心刺激用黑色呈现,以此来增加任务保持性、灵活性要求,发现了音乐诱发积极情绪条件下AY反应时缩短,从而证明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控制的灵活性。
音乐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影响认知控制的保持性、灵活性。通常说保持性和灵活性是拮抗的加工过程,在积极情感下当灵活性增强时,工作记忆的保持能力会减弱,一项动物研究支持了这个假设。
GesineDreisbach用图片诱发情绪探索了情绪对保持性认知加工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线索刺激与探测刺激时间间隔为1250ms时,积极情感条件下,AY反应时减少,BX、BY反应时延长,并因此得出了积极情绪会促进认知加工的灵活性,削弱认知加工的保持性。
有研究利用功能神经成像的方法发现情感和高级认知的交互作用。Yamasaki等用oddball实验范式和情绪分散物(积极情绪图片、消极情绪图片、中性情绪图片)进行实验。
结果发现目标刺激会激活中央额叶回,然而情绪分散物却会抑制这个区域活动在侧额叶回却会发现相反的激活和抑制模式,此研究说明情绪与大脑某些区域活动存在交互效应。
Ashby等和Valentin等提出了一套有关积极情感的详细神经心理学理论,他们认为神经递质多巴胺是积极情感影响认知控制的中间变量,更确切的说,在学者看来积极情感下的认知灵活性是由释放在腹侧前扣带回上的多巴胺调节的。
然而,多巴胺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基本可以确定多巴胺的剂量、任务特点、个体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等,均可能是多巴胺影响认知灵活性的调节变量。
以往大量研究集中在图片、短片等诱发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索音乐诱发的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这主要因为音乐诱发情绪并不容易操作等原因。相比于图片、短片等,音乐更多的应用于心理治疗,并且音乐心理治疗的效果也很好。
研究发现了音乐诱发的积极情绪亦刺激个体认知控制的灵活性,削弱个体认知控制的保持性,这说明音乐诱发的积极情绪可能会改善思维的固着性,这也为音乐在改善个体执行功能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