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心理学:失败的人生与惯性心理效应







据某媒体报道,2003年东北某地区有一个做建材老板和一个做钢材的老板为要好的朋友,也都为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这代人因对出国留学能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与情感,总认为出国留学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因此,他们赚了钱之后都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日本留学。

可是,他们的儿子分别为A和B在国内就读书不进,也根本不服父母管教,到了日本,没有父母管教了,更是无法读书。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经常打架闹事,双双被学校开除。

这时,他们两人家的生意都不好了,基本断了他们的经济援助,因此,两人经常出入网吧,甚至在网吧抢窃他人财物。

正好这时,一个来自河南年龄稍大点的退伍军人C也加入了他们的留学队伍。

这个退伍军人也是抱着出国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目的来的;但是他读书也不是一块料。

所以三个人经常出入网吧,为了生存,他们整天想如何抢窃大老板的钱。

经过多次踩点,一天夜晚,翻墙进入一个做烧烤店的老板家,连杀了烧烤店老板夫妇和一对儿女,并将四人沉入大海。后经日本警方侦破,锁定他们三人是凶犯。

A和B跑到国内,后被国内警方逮捕,并受到法律应有制裁。C在准备逃回国内的上机场时抓获,并于1999年判为死刑

这三个人的人生失败实际是由惯性心理效应引起的。

惯性心理效应就是人们认知、态度、情感和情绪等心理保持原有不变状态和持续运动状态的特有心理效果。

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变化了,仍然用过去的想法去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情,仍然用过去的老办法去选择人生。这样,轻者,给人笑话;重者,给自己带来人生的失利、失败。

在当今,这样惯性心理效应给一些“有识之士”带来人生不利、失败的案例是很多的。

在20世纪初,中国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家公派神童留学西方国家,回国后成为了国家之栋梁;也有许多真正有识之士将自己子女送到国外求学,回国后,成为人上之人。这是应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所采取的一种人生黄金之道。

可是到了21世纪后,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出国求学就不一定是人生一条黄金之道了。在当今,我国留学生太多了,国外野鸡大学又多,留学生良莠难分,留学生含金量自然急速下降,无法与20世纪留学生相比。

恰好相反,许多在国内没考上大学的,有的父母想通过将自己子女送到国外留学达到出人头地目的。实际上,这些子女,不仅学业本身就不好,而且在国内父母眼皮下就不读书,到了国外,失去了父母的管教,何以会自学,学业何以学成?!

又比如,在解放前,在农村,有商业头脑的人都通过买土地致富,成为地主,成为当地大户人家;可是快解放了,有的农民辛辛苦苦劳动有了点积累,就买地,却不知,一解放,就凭其购买的土地,不仅划为为地主成分,而且土地被没收。之后,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这些凭着所谓之“地主成分”人不仅自己受到冲击,而且子女都受连累没出息。

再比如,前几年,年轻人都往大城市就业,确实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可是,最近几年大城市的出奇的高房价,让生活在大城市的拼搏者,生活质量很差:或者住居环境很差,或者拼命赚首付,或者省吃俭用供月供,甚至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好不容易考上国家部级机关单位,都因经济生活困境,不得不辞职,或回家创业。

这些都是人们惯性心理带来的人生失利、失败。

如何避免惯性心理效应影响,要善于及时、甚至超前掌握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接受新事物,要善于改变自己,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