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孤独感有5个来源

当我们说起孤独感,很多人想象的是一个人寂寞、受冷落的场景。但有时,我们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心理学家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或心理觉察,指个体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因此,孤独的感觉是主观的,你可能很少与人交往,但如果对此满意,就不会感到孤独。相反,虽然朋友很多,但你仍渴望更多高质量的友谊,就依然会感到孤独。在一项针对孤独感的研究里,当问及“你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到孤独”,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研究者分析总结出了孤独感的4种体现:人际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和发展孤独感。

这是指因人际关系缺失,不被他人关注、接纳、鼓励和支持时产生的落寞感。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会对归属和爱有所需求。比如寻找一些志趣相投、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能够长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系。这能让人产生认同感,认为自己和别人是有交集的,是被接纳、认可的,实现了深层的情绪需要。

这是指我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当遭遇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感受到价值观的冲突和裂变,产生不被社会认可的孤独感。比如求职屡遭失败、遭受上司不公平对待后、被生活打击后,会感到身心疲惫,有一种“为什么只有我如此不幸”“感觉被社会抛弃了”的失落感。

如果你也在落魄时感到孤独,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仪式感。有研究发现,仪式能够激活大脑中多巴胺奖励系统,给人带来情绪抚慰。仪式的目的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的意义。比如当我们给自己唱生日快乐歌时,就是在告诉自己:即使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但温暖和爱一直在我身边,可以在困难的日子重拾对生活的热爱,许下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孤独感也很常见,有些人即使身边朋友很多,也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但仍觉得自己“孑然一身”。这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与外界的评价产生矛盾时,感受到“你们都不懂我”“没人真的了解我”的孤独感。通俗来讲,便是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缓解这种感觉,需要建立更深刻的自我和他人的联系,比如能够真心地倾听他人,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包容他人的世界,也让自己的世界更大。这种个人认知的提升能减轻由于太专注自我而产生的孤独情绪。

我们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便会感觉孤独。比如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择业,当身边同学纷纷有了对未来的规划,而有的人还不知何去何从,便会有被同伴“扔下”的孤独。

发展孤独感来源于“在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的紧迫,也来源于“人有我也应该有”的比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不必事事与人比。凡事都有自身的节奏,对于自己的步调要耐心一点。

短暂或偶然的孤独感未必都是消极的,适度孤独可以帮你认知自我、厘清需求甚至获得动力。但是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就可能会引发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及时调整或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