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记忆集体被篡改?曼德拉效应带我们走近三个认知偏差的真相

2013年,南非名人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后,许多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记忆发生了混乱,不是他很久之前就去世了吗,还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看过新闻的报道,他在监狱中死亡。

心理学将之称为曼德拉现象,这是典型的自我认知与事实不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新近发行了玄慧雯编著的《曼德拉效应》一书,带我们一步步地抽丝剥茧,探寻常见的心理学认知偏差,以及教会我们如何避免自我认知的偏差。


一、记忆不真实的真相

我们的记忆为何会出错,这也许同大脑的记忆存储模式有关,外界的信息从临时存储区(如海马体)转移到前额叶皮质,并永久地储存下来时,信息才进入巩固期。在这一过程中,海马体将经历的事件形成情景记忆或自传性记忆,用记忆碎片的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

当受到某一刺激或出于某一目的对经历的这些事件进行回忆(即信息的输出)时,海马体就会进行场景构建,即海马体的神经网络将这些记忆放在一个空间里进行重新组合。


类似于信息查询-信息重组-信息输出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海马体会按照人类个体的逻辑和当下的信念对内容进行编辑,这样就形成的虚假记忆。


比如:我们回忆起《罗马假日》时,那个漂亮、高贵的公主,有没有同心仪的记者一起游过小河,躲避伪装皇室保镖的追赶呢?公主在许愿池边有没有抛过硬币呢?又是怎样抛的呢?


很多人的答案不尽相同了。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也就是俗称的认知与选择性记忆。


最理性安全的方式,就是对于记忆,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客观地对待事情,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尴尬,给他人带来伤害。


二、不要在意别人的眼里得“自己”

个体行为很大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们爱用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这是著名的“镜中我”的理论。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哲学家尼采解读为: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我们需要唤醒个体的自我,不用太在意外在的眼光。

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每个人分为“纯我”和“社会的我”两个部分,而镜中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比如:我可能向灾区捐了款,他人会认为我是一个热心肠,乐于助人。我们通过别人的评价,开始确认自己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并以此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在他人的评价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经常表扬一个人,后来他就真的优秀了。

我们需要的是降低对别人评价的高评价,而逐渐提升对自我认知的高认同。这才是个体慢慢成熟的表现。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三、每个人都很优秀,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想变成一颗明亮、璀璨的星星,即使身处黑暗,也能发出一丝独特的光芒。”这是南非歌手拉里.乔的歌声。


31岁的乔,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这个来自底层黑人家庭的歌手,生活贫困,经常挨饿。乔清晰地记得,有次妹妹哭着对他说,自己特别想吃面包,但乔无法满足妹妹,家里别说面包了,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后来的他,为了解决生活困境,结识了一些“坏朋友”,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在南非的道格拉斯监狱,一个小小的窗口望出去,他可以看见狭小天空中的7颗星星。他服刑期间,父亲去世了、女儿夭折了,乔听说后,几乎崩溃了。他苦苦思索自己过往的人生,他坚信自己原来是一个好人,可人生为什么发展到如此糟糕的境地呢。


在入狱的第八个月,他开始和吉他、歌曲为伴,并在内心燃起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在歌词中,他的歌让听者心碎。


他的歌声打动了狱官,乔在得到许可后,参加过一场音乐义演,他的表演让观众震惊,成功收获了大批粉丝,也打动了现场的一位音乐制作人。


制作人从乔的歌声中,听出了对生命的渴望、以生活的向往,他对乔录制了专辑。


我们常常对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感动无所适从。但只有我们不断地发掘内心真实的感受,认清自我,变换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成长,才能顺应当下的变化,重新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