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谁都有,想拖多久就多久

又到了毕业季,有多少同学的论文已经拖了好几个月才在答辩前匆匆动笔。

一位导师面对毕业论文拖了很久只字未动的学生说:“你先不要管自己写出的论文会有多差,就以最差的标准去写,或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学生按照导师的方法去行动了,原来以为最差的论文,竟然让自己很满意。

拖延是让很多人想尽办法想要杜绝的行为,但却找不到战胜拖延的有效方法。

粥佐罗在《学会写作》中说:“写作者都有拖延症,之所以会得拖延症就是因为你只想不写。治疗写作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第一句,写下第一句就会有第一段,写下第一段就会有第二段。”

他对解决写作者拖延的办法就是,不等待。

因为写作的思路本来就是发散、片段化的,指望先在头脑中完成创作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想清楚了再写,因为根本就没法想清楚。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点完美主义倾向,都希望把事情做好,做到无可挑剔,但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完美主义者,当需要做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做这件事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方方面面考虑清楚再去做。

做一件事,必须要有好的开始,好的过程和好的结果才算是最完美。

这种追求完美的情结,使得我们在一开始做事情时,就在等待一种“万事具备”的状态,希望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这样一旦出手,事情就能完满解决。

但事实上,哪有这种万事具备的状态呢,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感觉缺了点儿什么,不断地选择不开始,拖延就此开始。

拖延,就是人类的常态。古今中外,案例比比皆是。

晚明学者钱鹤滩,曾写下一首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首诗的本意是告诉人们,要懂得把握今天的时光,今日的事,今日做完。如果一直期待明天,时光就会在等待中虚耗。

在现在看来,钱鹤滩也在受着拖延症的困扰。

“拖延”一词的拉丁原文直译是“推迟到明天做”。

工业革命之后,“拖延”通常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达尔文对物种的起源做了20多年的研究,但迟迟没有着手整理自己的成果,直到年轻的华莱士将自己的论文拿给达尔文看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别人已经取得了与自己相同的成,这才匆匆忙忙地开始写《物种起源》。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拖延也是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

有时候拖延是担心出错。

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心里会担心会出错,而不出错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做。

我们就会给自己这样的心里安慰:我之所以没有完成这件事,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只是因为我没有做。

原来拖延的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实。

但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毫无瑕疵地去搞定每件事。

如果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遇到困难的事情又低估自己,认为自己一旦开始做,肯定会出现问题,就开始小心翼翼。

不开始,等等再说,就是在这种矛盾心理状态下的逃避。

表面上看拖延这个行为面对的压力并不大,而且退一步能让人能够缓解心理矛盾,

但实际上,拖延带来了更多的心理折磨,也抵消了我们的快乐。

达·芬奇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使得他的创作速度非常慢,他的《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这在当时严重影响了他与客户的关系。

他临终前留给人们的传世画作只有20幅左右,而更多的则是他没有完成的手稿和隐藏在手稿里的那些天才的想法,这些都成为了达·芬奇,甚至是全人类的遗憾。

面对拖延,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始做。不必等到万事俱备,那是根本不存在的状态。做任何事,此刻开始就是最好的时机。

对于一个写作者,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只能在写的过程中想清楚,如果不写,就不知道在写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我们也不必要求自己变得完美。面对拖延,降低标准,开始去做,你就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其实并不符合你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