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心理状况越关注。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情绪出现问题的比例增高,从前闻所未闻的焦虑症甚至抑郁症等开始出现在生活中,甚至向低龄化的方向发展。
看点心理方面的书,不但有用,而且必要。前几天给大家推荐过《被讨厌的勇气》,今天推荐另外一本浅显易读的心理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推荐给了好几个好朋友,值得一读。
PART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德波撰写,他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特意选取了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中的动物形象,让他们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读起来不仅有知识性,也很有趣味性。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将心理知识融入在对话和情节中。我的建议是,不光成年人可以读,还可以推荐给小朋友读一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情绪,了解心理咨询。
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蛤蟆先生的故事吧。
PART2
故事是以鼹鼠开始的。
天气很闷,他打算出去走走,最近他常觉得跟河鼠在一起的生活令他焦躁——这种想法当然不对,河鼠对他很好,给他介绍了很多朋友,还特别能干……可即便如此,鼹鼠仍然觉得很不舒服,他感到几乎没办法做自己,好像总是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他想起来很久没见老朋友蛤蟆,想去找他串串门。河鼠叮嘱他“你小心点儿,忘了上次你自己迷路了吗”,鼹鼠嘴上说着“我会当心的”,心里却很不爽,他宁愿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做错了也没关系,却不希望和河鼠总是这样管着自己。
嗨,读到这里有没有引起你的联想?
没错,鼹鼠和河鼠,像极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包办一切,不给孩子尝试甚至犯错的机会。表面看上去,父母是因为爱才包办一切,但却让孩子有一种“无法做自己”的强烈感受。
鼹鼠来到了蛤蟆的庄园。奇怪,往日繁荣庄园如今一派落寞。门铃久久无人来应,鼹鼠绕到了后门拉门进去,看到了往日光鲜亮丽的蛤蟆先生穿着脏衣服,一脸悲伤,大哭着说: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
鼹鼠非常担心,他印象中的蛤蟆先生可是个神采奕奕的家伙。他总是打扮得光鲜亮丽,而且活力满满,他这是怎么了呢?
回到家之后,鼹鼠跟河鼠商量,想办法要帮助蛤蟆。他们从报纸上读到一则心理咨询师的广告,决定劝蛤蟆去接受心理咨询。第二天,去蛤蟆庄园的路上,他们遇到了老獾,他是蛤蟆父亲的好朋友,一听说了蛤蟆的状况,獾立刻决定跟他们一起前往,他认为蛤蟆需要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诉他必须得振作起来。
然而,事情没有他们想得那么顺利。
朋友们竭尽全力照顾他,鼓励他,几天过去毫无收效。蛤蟆仍然很悲伤。三个朋友商量之后决定采取行动,他们打电话联络、约定日期、对蛤蟆施压,最终把他送心理咨询师苍鹭那里。
蛤蟆非常不情愿,但是想到朋友们为自己操心,勉为其难就去了。苍鹭告诉蛤蟆,做心理咨询的双方必须是自愿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蛤蟆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原来自己不仅仅是来这里接受教育,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啊?蛤蟆突然产生了一点兴趣。这一次,他没有问任何人的意见,自己决定继续接受咨询治疗,他非渴望好起来,但苍鹭并没有给他任何保证。
在第二次咨询之前,蛤蟆的日子特别难熬。
他无精打采,很早就醒来,脑子里充满了悲哀、病态的念头。尤其是到了晚上,焦虑的念头几乎把他压垮。他强迫自己每天都出去散步,可即便是沐浴在阳光里,他看到的的一切也都像是黑白相片一样,失去了色彩。
第二次坐在咨询室里,苍鹭问蛤蟆感觉怎样?他告诉蛤蟆,如果有一种情绪温度计,从1到10来描述自己的感觉的话,会标记在哪个数字上?蛤蟆说最多是1-2。他三个月前曾经感到绝望,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蛤蟆说,他觉得自己是个没价值的人,把生活弄得一团糟,活得像个笑话,不像其他人那么好。他是别人口中的“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努力维持着这种形象好保别人对自己的喜欢。
情绪恶化是在他一次历险之后。他经历了重重危险,终于逃回来的时候,河鼠救了他。蛤蟆很感激他,想跟他说说历险故事时,河鼠却说他是个“讨人嫌的家伙”,为了讨好河鼠,蛤蟆只好承认自己很无耻,痛哭流涕地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蛤蟆更害怕的是獾,每次看到他威严的眼神蛤蟆都忍不住哆嗦,像是看到了父亲,让他感到非常难受……被羞辱的时候,蛤蟆感到无比的尴尬和痛苦,他只好装出英勇无畏的样子,胡说一气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蛤蟆越说越难过,越讲越痛苦。他逐渐意识到,在面对河鼠、獾那种不自在的情形时,他感觉就像是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的感受,那是“自我儿童状态”。
一周后,蛤蟆来进行第三次咨询。他非常享受苍鹭对自己的全身心的关注,他这辈子从未得到过别人对自己如此的关注。
苍鹭讲解了什么叫做“儿童自我模式”,它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比如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其他因素参与进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
婴儿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某些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每一个婴儿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态,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婴儿所有的一切只能依靠比强大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而这种适应所形成的人格正是自己成人后的基础。因此,童年对一人的影响堪称重大。
苍鹭问蛤蟆还有哪些最初的回忆?
他记得严苛的父亲,他永远都达不到父亲的要求;他也记得安静的母亲,婚前顺从自己的父亲,婚后则顺从于丈夫。在蛤蟆很小的时候,母亲也曾跟他嬉笑逗闹,但是母亲在意丈夫的评价,看他脸色,后来也遵循蛤蟆父亲严格的育儿观,收起了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在这些回忆中,蛤蟆感受到了愤怒,对父母的极度愤怒。这种愤怒让蛤蟆感到很痛苦,父母想必为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让他可以衣食无忧,如今他们去世了自己却生他们的气?
他嚎啕大哭起来,随即又向苍鹭道歉说自己不喜欢这样大哭,苍鹭告诉他,人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理解自己,理解情绪,虽然不喜欢大哭,但不需要否认情绪而压抑自己。
哭也没关系吗?从小到大,蛤蟆的父亲都不允许他哭,只要他一哭,父亲就会发怒,他马上就会停下。
蛤蟆说父亲是个严厉而正直的人,他永远是对的,而蛤蟆永远是错的。父亲偶尔陪自己玩过几次,蛤蟆太渴望得到他的爱和关注了,会犯错,而父亲会勃然大怒地离开;母亲呢,因为只有这一个孩子,她对蛤蟆的关注非常多,把他当小宝宝一样照顾,在他长大之后也依然如故。
成功而威严的祖父、外祖父,要求严苛的父母,在这种环境长大的蛤蟆被迫调整自己,顺从他们的要求,很努力地取悦他们。他们太难取悦了,总是不满意,蛤蟆后来又开始放任自己的浮夸和愚蠢,努力博得他们的关注。
在苍鹭的提示下,蛤蟆发现自己好像早就丧失了“愤怒”这种情绪。他的愤怒是和内疚联系在一起的。
当他愤怒的时候,他采取的是比较缓和的方式来释放,不让对方察觉,比如撒泼耍性子,或者怄气等等。
蛤蟆在咨询疗程中隐约感觉到自己好起来了。可是这一天,獾的到来,又让他再次堕入痛苦。
獾以不容置疑地语气说,他决定代替蛤蟆做小学董事。蛤蟆非常愤怒,他很看重学校董事的位子,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他又觉得獾更有能力,他说的应该是对的……獾走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了。
再一次见到苍鹭的时候,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苍鹭,此时他已经决定了:按照獾的想法,写辞职信,这样对大家都好。
苍鹭和蛤蟆一起分析了獾的行为,他处于一种“父母自我状态”中,獾的父母可能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所以他才会这样行事。
蛤蟆想起来,他以前也遇到过老师和女店员以父母的口吻说话,让他觉得很不舒服。他们几乎都是“挑剔型父母”的翻版,爱批评人、愤怒、严厉。
是不是人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是的,蛤蟆也有,只不过它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运作的,“父母状态”像是一个法官,不断地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蛤蟆开始审视自己,他的确经常对自己进行审判,这正是以前父母对他做的事情。自我批判是最强烈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蛤蟆逐渐醒悟过来,他决定不辞职。河鼠和鼹鼠也惊奇地发现蛤蟆变化很大,他更善于倾听,更平和、更友善了。
伴随着心理咨询的推进,蛤蟆感觉自己渐渐地充满了力量。
苍鹭告诉他,人一般分为三种状态,除了“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还有“成人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
人可以为自己的不快乐找很多怪罪的对象,但是到最后,做出选择的还是自己。
与其总是责怪别人,不如对自己负起责任,这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蛤蟆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告诉苍鹭自己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亲的挑剔中,后来他继承了庄园,还拥有了很多的钱,他放浪形骸,在庄园里举办宴会,买很漂亮的船只,甚至还买了一辆大篷车……最后这些并没有让他快乐,一切都变得不好了。把自己的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让蛤蟆有机会全面、客观地回顾自己的过去,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这就是普通的蛤蟆的人生。
每个人早年的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也不是同一个世界。童年太强大了,以至于塑造了每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一切都取决于“人生坐标”,最终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努力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蛤蟆经过积极、规律的咨询,终于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他发现自己在面对苍鹭、獾的时候,虽然还会有面对父亲的感觉,可是他再也不卑躬屈膝了,可以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理智地解决问题了。
在最后一次会晤前,蛤蟆已经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他积极地安排了社交活动,他现在打算重新作出规划,要去拼、去赢。
PART3
蛤蟆先生这一段悲伤的经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心理咨询的程序。其中穿插着不少心理学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童年时代对我们一生的重大影响。
有句话说,有的人需要用一生治愈自己的童年。
童年生活的状态,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许多影响会在成年之后显现出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原生家庭、父母带来的伤痕无法愈合,当我们逐渐了解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跟情绪讲和,就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自己,过好当下的生活。
蛤蟆先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走进咨询室,最终靠自己完成了征程,更加勇敢、快乐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成为人生的主宰,希望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勇气和力量,拥有美好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