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总是酗酒,次次忏悔,却迟迟无法戒酒。
一个人总是笨手笨脚,不断惹麻烦,不停道歉。
一个人总是到处问人意见,之后又否定每一个。
生活中常看到这类事,说不定我们自己身上也发生过。今天分享一种解读视角,来自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人间游戏》一书中的心理游戏理论。
在真正开始学习本书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当蜜月结束时,情侣们会开始玩什么游戏? 为什么人们会玩游戏? 没有游戏的生活可能会使我们获得什么?
《人间游戏》是伯恩的第一本国际畅销书,有流行读物的流畅,也有奠基作品的颠覆。伯恩所说的“游戏”,与我们日常语境中的游戏不同,它是心理游戏,人类沟通活动的一种。在人的生存序列里,沟通交往与空气、水、食物等并列,游戏又是沟通活动中重要的一种。安排不好,可能无法好好生存。
与游戏并列的沟通活动,还有仪式、消遣、亲密、工作(活动)等。要理解其不同,需从人的自我状态说起,这也是伯恩沟通分析的理论基础。
作者利用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方面的宝贵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见,告诉我们如何在各种环境、各种人之间发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游戏。
游戏就是交错的沟通,表面一层意思,后面一层意思,所以游戏必然是不诚实的、暗含陷阱的。伯恩将表里两层分别称为“社会层面的沟通”和“心理层面的沟通”。
书中的游戏概念是:一系列朝着一个明确而可预测的结局连续进行的互补式隐蔽沟通。与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游戏概念并不一样。
伯恩将游戏描述为一个模式化的、可以预见的沟通系列,它表面上看似合乎情理,但有隐蔽的现实动机并且导致一个明确而可预测的结果。
人类游戏的的本质特征不是将人的情感虚伪化,而是将人 的情感模式化。
消遣和游戏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亲密的替代品。
伯恩的理论核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让大家生活在一起,也让自己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他在书中提到了一百多种不同的角色,他最先提到的是三种自我状态:父辈自我、成年自我、儿童自我。
伯恩认为,每个人的自我状态分为:1、类似于父母形象的自我状态;2、自主直接地对现实进行客观分析的自我状态;3、以为遗留的、依然存活等等、被固着在儿童早期的自我状态。从技术而言,它们可以被称为外在精神的自我状态、现今精神的自我状态以及早期精神的自我状态。通俗而言,可以称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以及儿童自我状态。
《人间游戏》的第二部分“游戏汇编”,总结了人类常见的心理游戏,重点的有36种,加起来百种之多。按场合分:生活游戏、婚姻游戏,聚会游戏,性游戏和地下游戏;咨询室游戏;好游戏。目录列了每个类别的典型游戏。
夫妻之间常见游戏为“要不是因为你”(If It Weren't For You, IWFY)。
怀特夫人抱怨她的丈夫严格限制她的社交活动,以致于她从未学过跳舞。心理治疗使其态度有所改变,她的丈夫变得不再专断并对她有所宠爱。现在怀特夫人自由地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她报名参加了舞蹈班,但令人失望地发现她对跳舞场地的地面有种病态的恐惧,所以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这次不成功的冒险经历,连同其他类似的情况,暴露出怀特夫人婚姻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特点。她从所有求婚者中选择了一个专横的男人做丈夫。她做的一切事情都处于一个抱怨位置“要不是为了你”。
然而,其实丈夫是在为她服务,禁止她做那些其实令她非常害怕的事情,是防止她意识到恐惧的存在。这是她在儿童自我状态下选择丈夫的机灵之处。
他还提出了游戏分析的理论要素:命题、目的、角色、沟通、示范、步骤、获益和结果。
《人间游戏》内容丰富,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或熟人的影子,但洞悉不是终章。顽固的游戏者很多是严重的心理困扰者。
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事实上,只是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我们总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想要避免这一点,需要与别人交流时少使用隐藏沟通,并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选填) 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