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2023年04月24日21:18:06 心理 1770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文|小昕

编辑|小昕

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引领文化潮流、塑造人们心理形象的重要角色。

其中,心理悬疑片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电影中备受欢迎的一个类别。《消失的爱人》作为一部心理悬疑片,其所呈现的心理元素和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电影《消失的爱人》讲述了一个妻子失踪、丈夫成为嫌疑犯的故事。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配角的心理描写、情节的推进,都反映了心理学在影视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心理元素叙事,揭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主题探讨等方面的特点,以期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

主人公心理变化

心理元素叙事是指通过人物的心理状态、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展现,推进故事情节并深化人物形象的一种叙事方式。

心理元素叙事旨在通过展现人物的思想、感受和心理变化,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世界,从而加深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共鸣。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主人公艾米·邦德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在与丈夫尼克·邦德的婚姻生活中遭遇瓶颈。

她突然失踪,引起了警方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故事的发展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包括失踪前后的心理状态、猜疑和恐惧的情绪变化等。

在电影开始时,艾米的内心世界充满着对婚姻生活的失落和对丈夫的不满,她甚至想过离婚。然而,她对外表现出来的是完美幸福的形象,给外界留下了不少羡慕的眼光。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在失踪前夜,艾米的心情异常沮丧,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失落和对丈夫的怨恨,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挣扎。

而失踪后,艾米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行踪不明,给警方和丈夫带来了极大的猜疑和担忧,但实际上她一直在暗地里策划一场完美的复仇计划。

艾米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她时刻注意着警方和媒体的行动,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计划和策略。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她的内心充满了狡猾、冷静和不可预测性,这使得观众在观影时无法真正了解她的想法和动机,也让她的丈夫和警方难以掌握她的下落。

随着故事的发展,艾米逐渐发现自己的复仇计划并不如她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她的计划陷入了一些难以预料的困境。同时,她也开始感受到丈夫和警方对她的猜疑和威胁,这让她感到恐惧和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艾米开始变得更加激动和冲动,她开始考虑放弃复仇计划,重新回到丈夫身边。这种变化,使得艾米的内心世界愈发复杂和深沉。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她在继续复仇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些过于冷酷和无情,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对丈夫的感情是否真的彻底消失了。

影片中配角的心理描写

除了主人公艾米之外,电影《消失的爱人》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配角,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主人公的命运和故事情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这部电影中,警察、调查员、朋友等配角的心理描写同样也非常精彩,下面就对他们进行分析和解读。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电影中的警察角色是一个关键的配角,他们是负责调查艾米失踪案件的主要人员。在影片中,警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都很重要,他们的不同行为和态度对案件的解决和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男主角尼克的律师塔妮娅。在电影的前半段,警方一直将矛头指向尼克,他们认为尼克是凶手,并且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调查和审讯。

塔妮娅作为尼克的律师,一方面要为他辩护,另一方面也要帮助警方调查案件,这种矛盾和压力让她的内心世界异常复杂。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她不断地思考和分析证据,试图找出真正的罪犯,同时也为尼克的命运担忧。在最后一幕中,当艾米被发现时,塔妮娅的震惊和无奈,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内心痛苦和绝望。

电影中还有一些调查员角色,他们在调查案件和解决问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女探员布蕾,她是一个聪明机智、坚强果敢的女性警察。

在电影的前半段,她一直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案件,同时也试图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在影片的后半段,当艾米的真实面目被揭露时,她的震惊和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了她的内心变化。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电影中的朋友角色与主人公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尼克的双胞胎姐姐密丝,她与尼克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电影的前半段,她对尼克的支持和关爱是尼克在心理上得以承受压力和坚持自己清白的关键。

同时,她也成为尼克和艾米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的心理状态也在故事发展中不断变化,从最初的不相信艾米,到后来渐渐发现艾米的真面目,再到最后的悔恨和自责,她的心理变化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无奈和挣扎。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除了以上三个配角,电影中还有其他一些配角,如艾米的父母、尼克的母亲、艾米的前男友等,他们的心理描写和行为也对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艾米的父母一直试图掌控和操纵女儿的生活,这种控制欲和失控感让艾米不断反抗和逃避现实。

尼克的母亲则是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人,但她的坚定和支持让尼克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重要性。艾米的前男友则成为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行为和话语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艾米的决定和命运。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对故事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的作用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情节非常复杂,扭曲和令人窒息。它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性,同时也探索了爱、欲望、控制和自我欺骗等心理元素。通过分析电影的情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是电影情节中最为突出的元素之一。尼克和艾米之间的冲突是电影中的核心,也是心理元素最为丰富的地方。

艾米对尼克的控制欲和对自己生活的厌倦感,使她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手段来追求自己的愿望,而尼克则是一个普通人,他面对妻子的变化和失踪感到无助和困惑。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这种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不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让观众深入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情感压抑和心理折磨也是电影情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艾米在婚姻中感到被控制和压抑,她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满。而尼克则在艾米失踪后感到了极大的心理折磨和痛苦,他对妻子的不信任和对自己清白的坚持让他的心理状态不断恶化。

这些情感和心理状态不仅让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启示和反思

艾米在寻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虚伪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尼克则在面对现实的时候,选择自我欺骗和逃避。这种虚伪和自我欺骗不仅让故事更加扭曲和令人窒息,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反思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

电影《消失的爱人》展现了一幅人性的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画面。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描写,电影呈现了自我认知、亲密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等主题,让观众在影片中体会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和反思。

电影通过尼克和艾米的关系呈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故事中,艾米因为长期的自我压抑和情感折磨,最终走上了假失踪和谋杀的道路。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这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抑制和自我否定,会导致情感疾病和行为偏差,进而影响到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的认知。因此,电影提醒人们应该更加重视自我认知和情感健康,避免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电影也揭示了亲密关系中的复杂性,尼克和艾米的关系表面上看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但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各种矛盾和抵触。

现实生活中很多亲密关系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沟通不畅、信任缺失、情感危机等。因此,电影提醒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应该更加理性和开放地看待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矛盾,避免矛盾和问题的不断积累。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影片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故事中,艾米一直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行踪,让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下一步行动和真正意图。

这反映了人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很难被彻底理解和把握。因此,电影提醒人们要更加开放和宽容地看待他人,不要轻易地给人下定论或者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笔者观点

电影《消失的爱人》通过主人公在失踪前后的心理变化、配角的心理描写和情节分析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压抑的现实问题。同时,电影也探讨了自我认知和亲密关系等主题,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这部电影的呈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也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话题。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引领我们思考人性、情感和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尽管电影《消失的爱人》在心理元素的呈现方面非常出色,但也存在一些局限。电影的情节发展过于复杂,难以让观众在第一次观看时完全理解故事的全貌。电影中人物的塑造和情感表现相对单一,很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的心理元素叙事研究 - 天天要闻

在探讨主题方面,存在一定的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挖掘主题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些局限使得电影虽然在心理元素的呈现方面表现出色,但仍然有待改进和完善。

不过,这些局限也为后续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希望未来的电影能够在更多方面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刘静.(2015). 从《消失的爱人》看女性身份建构与文化话语.现代传媒, (09), 130-130.

2.王艺.(2015). 《消失的爱人》中的性别话语与权力.福建电视大学学报, (03), 63-68.

3.王亚东.(2016). 《消失的爱人》中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追求.现代传媒, (07), 167-168.

4.陈梦.(2016). 《消失的爱人》中的婚姻与自由——分析女主角艾米的"婚姻疲劳"及其心态转变.新闻界, (04), 57-57.

5.王姣姣.《消失的爱人》中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救赎[J].电影艺术, 2016(10): 107-110.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