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理学: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

2023年03月09日18:28:04 心理 1448

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同理,那些不爱说话的人一般性格上是粗线条

烨子|发现心理学|心理重构

发现心理学: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 - 天天要闻

你发现了吗?鸟在灯罩内还是外?

烨子申明:本文观点为心理探索类型的,仅供参考。欢迎各抒己见,洗耳恭听您的不同见解。

不知不觉中已到中年,发现与自己并无关联的“啰嗦”日益显现,猛然间悟出来一个道理来: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反之,那些大大咧咧的人一般少言语,行事果断干脆,也不啰嗦。同理,那些沉默寡言的人惜字如金的人,一般都是粗狂的人,心不细。

首先,话多不等于啰嗦,更不是唠叨。

在这里,我可不是为那些没完没了的唠叨正名,遗憾的是,话多常常被当作啰嗦看待。

话多,是因为心细,因为心细所以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再加上人本身的责任心,这是一种人的本能,自然会多费一些口舌说清楚。比方说母亲对儿女的叮咛永远是絮絮叨叨的,好像有永远交待不完的事情:儿女出门时,母亲会说:“路上注意安全,注意喝水,饿了要及时吃东西,在车上睡觉别着凉,口罩记得随时戴着……”关于母亲的唠叨,几乎每个正常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是甜蜜的唠叨,也会是伤感的唠叨。可是作为父亲一般来说不会这样唠叨,是父亲不关心子女吗?当然不是。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细心,所以母亲趋向于话多,甚至唠叨。

心细一定是女人的专利吗?不一定,我感觉自己作为一个大男人心就挺细,每当发现孩子说错话或者犯错,作为父亲的我总会第一时间帮助她纠正,从心理认知到行为纠正,每次都会再三确认孩子是否已经明白道理以及记在心上。

所以小结一下,作为亲情之间的心细,是天生的连接,是无微不至的关心。

发现心理学: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 - 天天要闻

你发现几条小鱼?

第二,心细,肯定会话多。

因为心细,想得周到,全面而细致,所以表达起来自然要多一些言语和文字。心理学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一般来说内向的人心细,外向的人粗心,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会同时受到先天和后天的诸多因素影响。

心细,说到心理学层面,其实质就是大脑层面。自儿童时代起,大脑就处于高速发育的阶段,大脑发育的灵活性和严谨性,做一件事情的机械重复性和创新性,早在六七岁前大脑就发育成两种看似矛盾对立的两大功能。其中大脑的严谨性与我们所说的心细有直接关联,心细的人逻辑性更加缜密,注意力更加集中。

如果说大脑是一个脑电波广泛联结的网络,一点儿也不为过,如果我们懂点脑科学就知道,人脑就是通过上千亿的神经元产生各种“短路”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在这里,有一个科普性的知识需要亮出来,那就是这些神经元“短路”就是连接有一个隐形的规律在支配着,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先广泛连接再加固某些重要的连接。大脑的工作原理永远是以最少的能耗办更多的事,所以,任何人在童年时期想问题不会过于复杂,也不会太细心,这是为了给大脑腾出来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去创建更多神经联结。说一句题外话,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有点粗心反而是好事,这种孩子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过于细心的小孩反而要考察他的焦虑心理了。

通过对脑功能的一个初步分析不难知道,心细是因为大脑发育出来足够多的神经联结,这种人一般会比较全面,但要在某一方出成绩还得适当压制自己的这种细心,有个时候学会粗放也不失为一种明智。

第三,话不多的人一定粗心吗?话不多的父母难道不爱子女?

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能说一般情况之下是这样的,的确话不多的人要比话多的人粗心一点,想问题没有那么全面周到,而且他们普遍怕麻烦。至于说话不多的父母不爱他们的子女,这个命题完全不成立,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注定的,是刻录进基因的,与话多话少没关系。不过,一般来说,话不多的父母在照顾子女方面会是粗放型的放养,对子女的成长不会过问细节。有些人喜欢这样的养育方式,说是绝对民主,有些人则不理解这样的方式,说是不尽责。至少我不赞同后者,在对待亲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可能心细,这是一种强大的爱的驱动力。

发现心理学:心细的人话多,话多的人心细 - 天天要闻

你发现沙子的颜色了吗?

第四,心不细的人一定话少吗?也不一定。

今天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放眼一看,大部分人是符合这个新发现的,但也有少数人不符。什么样子的人心不细还话多?什么样子的人心细话反而少了呢?

我发现那种真正啰嗦的人,条理不清晰的人,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会絮絮叨叨不停。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就是那些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一个是思维混乱,一个是认知失调。

那些心细反而话不多的人又是为何呢?反而是高素质高修养的表现,他们往往会精简自己的表达,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绝不分几句说,能一口气说完的绝不拖拖拉拉多次补充。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需要多年的修炼才可以达到。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