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中生步入青春期后期,独立意识增强,个体逐渐脱离家庭与社会发生联系。个体正在完成个体分离化目标,与父母分离转而向同伴等寻求心理上的归属感。
而在高中阶段随着学业压力增加,伴随着父母、学校的各种期望,加上身心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容易出现人际适应不良。而在人际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焦虑与父母和子女的互动有关。
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引起青少年社交焦虑、回避等内化和攻击、违纪等外化问题。社交焦虑通常被认为是性格问题,比较害羞、内向等。
忽略社交焦虑对中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长期处于社交焦虑的中学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也会阻碍其学习生活等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综合国内外研究,引起社交焦虑包括内外因,而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社会交往质量。而父母对儿童的控制限制了孩子自主意志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更多研究表明父母心理控制阻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生发展,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
Bowen认为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能够平衡情绪与理性的能力,减少人际适应不良,那么父母心理控制外因是否会通过高中生的自我分化这个内因影响社交焦虑。
本文着手从高中生分化角度,研究其在父母这种控制教养风格对高中生的影响的作用机制,有利于高中生从自身角度出发缓解父母对其产生的消极作用。
一、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社交焦虑和自我分化的关系
父母心理控制和社交焦虑关系分析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及各个维度与对社交焦虑总分及各个维度显著相关,父母心理控制导致高中生社交焦虑,即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越高,高中生更容易在社交场合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人际关系。
研究结果与Wang等人关于父母心理控制是控制的消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均会负向预测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一致。
说明较高的心理控制会导致高中生焦虑、退缩等内外化问题,证明父母心理控制这种消极的教养模式不利于子女心理发展。
父母这种过度的干涉孩子的成长空间,导致高中生在社交场合放不开,容易引发退缩回避等行为。根据社会联结理论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控制的低社会联结,引发在社交情境中的焦虑情绪。
父母心理控制收回关爱、引发内疚感等可能直接引起青少年消极情绪感受,而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会导致自我修复功能的受损。
这种消极情绪被压抑了起来,因此青少年不仅要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体验,还要处理这种消极情绪带来的其他影响。这种内外矛盾冲突引起青少年对自我及他人的否定,从而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独立、排斥和退缩的行为。
父母心理控制和高中生自我分化关系分析
本研究中父母对高中生的控制及心理控制各维度与高中生自我分化以及四个子维度预测效应显著,说明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导致高中生低程度的自我分化,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对亲密关系表现出极端态度要不依赖或者直接拒绝等问题,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验证了父母心理控制阻碍了高中生心理与父母的分离个体化的发展。
过于依赖而受到父母的影响,在社会人际互动情境中过于感性,情绪易激动,缺少应对技巧从而体验更多焦虑感,而为了避免这种消极情绪,往往采取回避的策略,恶性循环,加剧高中生社会交往适应不良。
高中生自我分化和社交焦虑关系分析
在研究被试群体证明高中生分化程度负向预测其在人际交往中焦虑情绪。高分个体在应对人际关系比较灵活,较少体验到这种消极情绪,而低分者因处理人际冲突比较呆板,而深受情绪困扰。
与Peleg研究结果相同,高分化的个体社交焦虑水平也低,同时也不容易出现生理症状。高情感反应的个体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容易受到他人反应的影响。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焦虑程度较高。
而高自我位置的个体,遵从自身的感觉,不会轻易的被外界因素所影响,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情感断绝维度得分高的人容易在焦虑的社会交往情境中采取回避的态度,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和他人融合维度涉及与他人的亲密关系,高水平的自我分化个体在与人交往保持恰当的距离,有着清晰的自我边界,反之要么过度依赖要么过度回避,这种极端的相处模式造成人际交往困难,造成社交障碍。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个体在乎外界的赞许性,追求他人的认可,在人际交往中出现讨好的角色而隐藏了自身的真实想法。久之有可能为了讨好他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出现社交焦虑。
情感断绝指个体因为害怕丧失真实的自我而在处理问题采取逃避的方式,但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使得个体在处理相同问题时更加脆弱。低分化的个体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而采取逃避的措施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社交焦虑水平。
自我分化在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控制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心理控制导致高中生在社交交往过程中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对人际交往持回避态度,且阻碍高中生与父母心理的分离。
且自我分化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高中生社交焦虑关系间间接效应显著。与Chang,K.M研究自我分化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年心理和行为问题间起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结果相一致。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通过影响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降低高中生应对社交焦虑的策略,进而影响高中生内外化问题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父母心理控制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阻碍高中生正常的心理发展进程,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使得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社交焦虑回避等问题。
当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比较高的时候,高中生自我分化程度低,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采取回避的方式处理问题,人际关系不良,从而体验更多的社交焦虑感。
讨论了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导致了高中生低自我分化和高社交焦虑水平,进而帮助家长认识到不良教养风格对儿童的消极作用。可以从父母心理控制和自我分化两个方面考虑如何缓解高中生社交焦虑的状况。
从父母教养风格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减少对高中生的心理控制,给高中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减少对孩子生活行为方面过分的参与。
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当孩子与自己的意见不同时不应该用言语引发孩子的内疚感以及取消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是在听父母的话的基础上给的。同时也不要压迫的方式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期望,而忽视了孩子自我意志的发生发展。
Smetana等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对高中生私人领域的干涉,青少年认为这是对其心理的控制。因此,父母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减少对其私人领域的干扰。
从高中生自身方面,Bowen认为自我分化水平在成年早期初步建立,而且可随环境而改变。
所以高中生可通过了解自己家庭功能、如何处理家庭成员内部的焦虑或者学习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幸的方法来提升自我分化水平,减少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结论
男女高中生感知父母心理控制有明显区别,男生感知的心理控制程度高于女生;父、母均对男孩的控制程度较女孩高。
高一、未分科的学生感受来自父母较高的控制。不同教养态度的父母心理控制存在差异,子女感受父母专制态度的教育方式的控制程度最高。
不同学历的父亲间的心理控制没有显著区别,而相对母亲来说,低学历水平的母亲心理控制程度较高。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与是否为独生子女间没有显著区别。
本研究群体中,男生较女生分化程度良好。在与是否为独生以及学科间没有明显差异。我自分化的的情感反应维度年级差异显著,高三年级情绪反应得分较低,容易出现情绪反应。
本研究中,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焦虑程度与高中生的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学科无显著差异。高中生分化程度在父母心理控制和人际交往焦虑间的间接效应显著。
父母心理控制直接导致社交焦虑,也可通过影响子女的分化程度间接影响高中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水平。为高中生减少社交焦虑感提供理论基础,可从家庭及自身内外因着手了解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高中生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社交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