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国良 | 中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

2022年11月28日22:58:03 心理 1959

摘 要:根据心理健康问题临床和实践经验,把心理健康问题界定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两类。

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在诸多研究中存在较大分歧,所以我们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研究。

检索时间以2010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横跨十年,共检索10424项研究成果,1135项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

其中,小学生101项,初中生222项,高中生252项,大学生560项。被试总人数为3248179名学生。

结果表明:

(1)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抑郁(14.6%)、焦虑(12.3%)、攻击行为(4.1%)、退缩(3.8%)、违纪行为(3.7%)、躯体化(3.6%);

(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27%)、抑郁(24%)、自我伤害(22%)、睡眠问题(17%)、自杀意念(17%)、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4%);

(3)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问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

(4)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3.5%)、抑郁(20.8%)、自我伤害(16.2%)、焦虑(13.7%)、自杀意念(10.8%)、躯体化(4.5%)、自杀未遂(2.7%)。

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

作为一个证据,可资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预防和精准干预。

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编制科学的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建立与完善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元分析;教育启示



新时代有新气象更有新挑战。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各种竞争压力与矛盾冲突也如期而至,使人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骤增。

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伸延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个体50%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而这个阶段正处在“疾风骤雨”的“心理断乳”期,是智力、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社会化的关键发展阶段。

由于儿童青少年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匮乏,以及心理社会性功能尚未成熟,一旦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及时预防、筛查和干预、矫正,很可能为成年后罹患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埋下伏笔,应验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

为此,作为改善与提升我国2.89亿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前提,准确摸清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家底”,应属当务之急、时代亟需。


然而,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一直处于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的状态,给学术研究和教育决策造成了一定困惑。

基于此,我和课题组立足心理健康问题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基德·阿肯巴哈(Gerd Achenbach)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病理性问题两分法,即指向个体心理内部的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等)和反映个体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应的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自我伤害和自杀问题等),把心理健康问题界定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两类,并从2021年3月开始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系统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利用元分析技术,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学生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攻击与违纪行为、自杀自伤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以2010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从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横跨十年,共检索10424项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筛查标准,1135项研究文献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

其中,小学生101项,初中生222项,高中生252项,大学生560项。被试人数总计3248179名学生。采用统计软件CMA3.3进行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已获得初步研究结果,作为一家之言,可资于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参考,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预防和教育干预。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发端。

我国现有小学生近1亿,其数量庞大、研究者众多,且已积累了许多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相关研究文献,但是由于研究成果发表年份不同,被试地域、研究问题、技术路线、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等大相径庭,所得结果也存在较大分歧与不足。

其主要表现一是检出率高低不一,二是所涉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全面。为了能客观、准确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元分析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该技术通过定量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结论,从而避免有偏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另一方面,诚如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所指出的,快速的社会变化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大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也必定随着社会变迁、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改变。


有鉴于此,我和课题组检索了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英文文献共9538篇。

其中焦虑3126篇,抑郁3844篇,躯体化551篇,退缩167篇,睡眠问题1255篇,攻击行为469篇,违纪行为126篇。对于搜索到的文献,利用EndNote X9软件导入,并按照入组标准筛选出101篇文献纳入后续的元分析,包括焦虑9篇,抑郁34篇,躯体化12篇,退缩10篇,睡眠问题11篇,攻击行为13篇,违纪行为12篇。

小学生被试总计为289396名。接着,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纳入的各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焦虑的检出率为12.3%;

(2)抑郁的检出率为14.6%;

(3)躯体化的检出率为3.6%;

(4)退缩的检出率为3.8%;

(5)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25.2%;

(6)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4.1%;

(7)违纪行为的检出率为3.7%(表1)。


俞国良 | 中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 - 天天要闻


从表1可以清楚看到,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差异较大,如躯体化的检出率低至3.6%,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则高至25.2%,这说明我们将心理健康问题细化为两类不同的指标是有科学意义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个重要警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三位的睡眠问题(25.2%)、抑郁(14.6%)和焦虑(12.3%)要引起重视。

(1)睡眠问题。

包括睡眠不足、失眠、睡眠障碍等,这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并严重影响、滞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许多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报告的睡眠问题检出率数据(0.2%-10%)明显偏高,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儿童的睡眠问题高达46.97%。

其危害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情绪紊乱、学习困难、认知障碍、肥胖和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可喜的是,儿童睡眠问题已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从国家和政府的“双减”政策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就是解决小学生睡眠问题的一剂“重药”。

(2)抑郁问题。

儿童的抑郁问题将会对他们成人后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包括社会关系受损、物质滥用、肥胖等。

对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布过《心理健康蓝皮书之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其中提到小学生抑郁问题检出率为一成左右,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14.6%)基本一致,但与其他国家的儿童相比——澳大利亚为16.6%,希腊为4.28%,意大利为10.6%,韩国为17.3%,我国小学生群体的抑郁问题检出率属于中等偏高,表明抑郁问题出现的年龄段正在逐步下移,且已有出现局部恶化的显著征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特别关注。

(3)焦虑问题。

严重持久的焦虑状态可能发展为焦虑症,并弥散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等。

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研究者发现高收入地区的儿童,其焦虑检出率为18.27%,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的检出率为1.53%,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对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产生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12.3%)也处于中等偏高位置,需引起我们的警觉与重视。

其余几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虽不高,在3.6%~4.1%之间浮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并恶化,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如小学生的攻击和违纪行为,不仅不利于其个性、社会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还会造成学校环境氛围的混乱,给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校园安全埋下无法预估的隐患。

因此,上述问题同样应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


毫无疑问,缓和、减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全员、全体、全程、全方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

在自我层面,应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优缺点;

在学习层面,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乐于学习;

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勇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解决各种困难的乐趣,学会认识情绪并合理表达情绪;

在社会适应层面,培养小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初步适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好、兴趣之间的矛盾。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

在自我层面,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悦纳自己;

在学习层面,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在社会适应层面,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逐步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初中阶段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积极进取态度。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04期

作者简介: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4138/j.1001-4519.2022.04.002013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