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非常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意识层面,他们试图在意识层面内解决问题。除了上节提到的代表人物贝克对于抑郁症的解释和治疗表明不需要潜意识这个概念外,另外一个代表人物艾利斯也坚持在意识层面内构建理论。
对于过去意识层面因果关系所表现出的概然性问题,认知学派采用的解决办法是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因果关系中寻找中间环节。艾利斯在刺激与行为情绪之间加入一个环节,认知。他认为不是事件导致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发生,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认知才是真正的原因。拿面试被拒这件事作例子,不是面试结果导致你的情绪变化,而是你对于面试结果的看法导致你的情绪变化,也就是说面试被拒这件事只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它与情绪之间还隔了一张骨牌,对于这件事的认知。认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你认为面试被拒意味着你会失业,那么显然你会很焦虑,失望,而如果认为这不过是你就业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那么你显然不会太在意。
是不是说这个因果链就只有这三个环节?不是,为什么失业这个认知就导致了情绪变糟?艾利斯认为表面上是失业这个认知导致你焦虑,实际上是你的欲望导致你的焦虑,也就是不想失业这个想法导致你焦虑,如果失业不失业你都无所谓,当然就不会因为失业而焦虑了。所以一个负面的评价导致一个负面的情绪其实是省略了一个目标,如果你对生活没有企盼,那么生活的好与坏是不会影响你的心情的。
如果我们把目的这个概念扩大化,把那些所谓的欲望,动机,标准,规范都包括在内的话,对于艾利斯的分析,我们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说,平时没有显现的目标其实是存在的,比如在《抑郁》那本书的第二个案例中,不想离婚这个目的是合理的。但这个目标并没有明确地出现在意识中,只是对其所思所为的一种方便的概括,那么目标这个词与潜意识一样需要慎重。
就这样,认知学派主要是通过寻找中间环节来说明意识层面的因果关系的概率性质,他们在事件与行为和情绪之间加入认知,加入目标,加入评估,使因果链延长,并形成交叉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因果网,在意识层面构建了详细的心理结构。
但认知学派有时也存在超范围使用自己理论的问题,他们希望在意识层面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强行解释的问题。
以艾利斯对恋爱焦虑症的分析为例。在他的《控制焦虑》那本书中关于恋爱焦虑,他写道:我们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假设你真心爱上了一个人。而你明显地感觉到这个人并没有对你的感情做出任何特别的回应,他对你爱理不理,甚至看上去并不喜欢你,但你还是很希望他会对你的爱意做出回应。因此,要是他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你就会焦虑不安。你如何才能缓解这种焦虑感呢?首先。假设你不仅仅是渴望你心爱的人能够同样爱你。你还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愿望,即他必须爱你,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要做出这样的假设呢?因为你现在是在尝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而这个理指出,当你在异常焦虑的情况下,你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必须信念.所以,让我们假设这种情况存在。
这段话非常有意识,艾利斯是假设存在一种绝对的观念,原因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需要。但理论需要就强制加上这样的一个绝对信念是不合适的,这样做有点类似于精神分析里的潜意识。事实上认知疗法在许多时候都让来访者承认有这样必须的信念。这种启发示的,追忆式的意识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这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与其这样勉强往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上套,还不如用脑区层面的心理结构来解释来得真实自然。
艾利斯后来也注意到不可能仅仅依靠意识层面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他后来创立的治疗方法叫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这个治疗方法其实是包含了三个层面:意识层面,脑区层面和神经层面。这样不仅理论的解释能力大增,其可供使用的工具也丰富起来。